陳俞欣
(四川省達州中醫學校 四川 達州 635000)
目前,我國在一些中職院校或大中專學校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主要目的在于把學生從傳統的固定的一些教學模式中抽離出來,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一種互動式的教學環境當中去利用哲學的觀念剖析人生,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或人生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不僅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綜合素養,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吸收課程知識。
1.1 教學方法單一。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幾十年來的教育方式尤其是課堂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僅僅以教師講授為主要途徑,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相對來說過于單一,只能從教師的口頭語言中獲取知識,學生注意力稍出現不集中的現象就很難將知識系統的接收到自己的大腦當中。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忽視了學生的個體能動性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長期的利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對課堂教學產生疲倦感,久而久之課堂的氛圍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變成了只會學習的機械工人,難免在課堂當中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尤其針對學習《哲學與人生》這樣的課程,由于課程內容較難懂,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如果教師通過單一的教學方式來教學所起到的效果可想而知是不能令人如意的。
1.2 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大多數學生對于學習文化課程缺乏一定的興趣,針對《哲學與人生》這樣的課程,學校開展這樣課程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能夠在意識上建立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然而,學生在學習教材上的內容時往往興趣過于低下。另外,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會因為自控能力過低而沉迷于網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相較而言,《哲學與人生》這類型課程過于枯燥,遠遠不比互聯網世界更加有趣,學生會因為學習環境的無趣而產生厭學的現象,對于知識的渴求欲望逐漸降低。在面對《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時,學生由于陌生感所產生的反應往往是逃避或者消極的應對,因此,學生帶著一種消極的情緒參與到教學環境當中所獲得的效果也同樣是事倍功半的。
2.1 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哲學與人生》課程在大中專學校及中職院校開設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的抵觸現象,但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在課堂當中集中起來,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一種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例如,在今年疫情發生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結合疫情期間我國的一些醫護人員的先進事例來講解課本中的相關內容。例如教師在教學《哲學與人生》教材當中第五單元第十四課有關于勞動與奉獻的主題時,教師可以利用“人生貴在奉獻”為主題引入當下的新聞熱點,如2020年初發生疫情過程中諸如李文亮醫生等一些無私奉獻的醫生的個人事件為代表,向學生闡述無私奉獻的精神含義。同時,教師也可以聯系校園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開展學雷鋒活動,以奉獻精神為主題,讓學生逐漸將課本當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2.2 角色扮演。基于實驗演示的方法,教師同樣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在課堂當中通過扮演一些固定場景中的角色,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演示轉化為主動的感受,體會演示的角色所蘊含的一種哲學人生觀念。例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課本當中有關于發展的逆境和順境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讓學生自行舉例,小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幸運的事情,大到國家現在所經歷的疫情以及國家未來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等等。再為學生專門創設固定的順境環境和逆境環境,如面試碰壁和面試通過倆種情況,分別讓一些學生扮演樂觀積極的求職者應對這兩種場景,而另一些學生扮演心態較為消極的人來應對這兩種場景。讓學生采用語言和動作去模仿人物,一邊觀察一邊感受角色的心理,學會如何應對以及解決困難,積極面對生活[2]。
2.3 設計游戲活動。有研究曾經證明游戲是教學當中必要的一個環節,通過開展游戲活動,教師能夠更加快速地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保持在游戲活動當中。因此,在開展《哲學與人生》課程過程中,利用固定的游戲環節同樣有寓教于樂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授有關于處理人際關系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專門為自己所設計的游戲起一個有趣的名字,比如“齊心協力”,但是可以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同手同腳走路,而小組內的成員需要在游戲過程中互相幫助才能獲取最后的勝利。為學生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能夠逐漸明白團結的力量,同時也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學會處理一些較為復雜的人際問題。
總而言之,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類型有很多種,教師在開展《哲學與人生》課程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體驗式教學方法,除去互動式、游戲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師還可以采用講故事或比賽的方式等等,都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當中,一方面學生能夠主動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能夠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看到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