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亞軍
(湖北省崇陽縣石城鎮白騾坳小學 湖北 咸寧 4375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數學過程中不斷訓練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為了不教而教,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創新活動中,創新的理念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構成了創新主體和創新對象發生聯系的中介和橋梁。沒有科學的創新理念和方法,人們的創新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并取得成效。
為了在教學中加強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首先讓學生們體會到創新的強大的力量。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堅信創新的力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疑問是最強的推動力。那么,我們怎么樣才可以有效的把興趣和疑問結合起來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問題情境。何謂問題情境呢?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置于一個創新和探索未知的環境中。我們不能小看小學生的求知欲。新知識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欲望。老師也應該做好準備工作。備課是進行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備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的質量,也關系到我們能否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我們在講到《分數》這一章節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周末的時候,老師和三個朋友去春游,但是老師們帶了三瓶水,一個西瓜、兩個面包,那么我們該怎么樣分這些食物呢?怎么樣分才能讓每個人都得到一樣多的食物呢?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情景感的,也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程度排列的,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會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數學創新理念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的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在以前的學習可能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但是,學生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可能是不正確的,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在數學這個學科中,錯誤的思維可能是數學學習成績較低的根源,也可能是無法進行創新的根源。老師要對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思維過程做一個縝密的監督,判斷其的正確與錯誤。數學主要考察我們的計算能力、想象能力、圖形能力和邏輯能力。創新理念具有著強大的力量,我們要把這些能力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結合起來是不容易的,所以老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要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加深內容理解,從而促進創新的產生。
在學習《周長》這一章節時,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方形的周長公式C=2×(長+寬)。而要讓學生們明白以下三種方法:(1)長+寬+長+寬;(2)長×2+寬×2;(3)(長+寬)×2。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將數形緊密的結合起來,畫出這三個公式分別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以及結合加減乘除運算法則推算出最簡便的周長公式。
數學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容易產生創新性行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掌握真理的唯一的方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僅可以通過身邊的例子讓學生加強對數學的興趣。也可以在生活的實踐中檢驗數學的正確與否。并且,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以增加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核心素養要求我們培養具有數學意識并且善于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新一代青年。所以,增加知識的實踐性也是我們促進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保障。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們看到知識的靈活性,可以增加學生創新的靈活性。
比如,我們在學習《圓柱體的面積》時,我們可以首先舉生活中的一些圓柱體的東西為例,比如:水杯、可樂、還有動畫片中的哈皮父子,來讓學生們對于圓柱體的概念有一個了解。然后,我們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做一些圓柱體,通過裁剪、拼接的方法來求導圓柱體的面積。這樣不僅讓學生們與生活實際相連,也增加了動手能力和對知識的立體理解。
創新有利于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數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并在日常教學中切實落實。小學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數學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深刻認識到提高小學數學的創新能力的迫切性。在培養小學數學的創新能力時,還需要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