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碩豐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黃村小學 浙江 麗水 323000)
科學教育是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前提,在小學的科學教育中,基礎科學知識的傳遞能幫助小學生建立基礎的科學概念,發展他們的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此外,科學教學中開展的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尊重科學、敢于探索、提出質疑的精神,為今后的科學性學習打下堅實的鋪墊。
1.1 有效拉近師生關系。教育部規定,學科的教學都必須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占主導和引導位置,必須嚴格遵循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負責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學生負責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配合教師工作的開展,最終達到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同時發展、促進教學高效完成的任務。教師在進行課本知識的講解中和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情感交流的過程和其重要性,能有效促進學生正確認知不同的情感的含義和運用,并使學生能在生活中積極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情感能拉近學生與學生的距離,促進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同時培養合作意識,使學生得到全面地發展。
1.2 調節學生情緒、渲染激情。因為小學生年級較小,他們對于情感具有不完全成熟性,他們對于情感的表達不能完全掌控,無論是生氣、開心、悲傷都容易以過激的方式表現出來。情感教學的有效開展,能加強小學生增強自己對于情感的控制能力,使自身的智商和情商得到提高。情感教學還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去學習,去思考。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進行文章的情感渲染,激發學生的情感升華。
1.3 積極促進學科的學習。科學的學習需要學生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去深入探究和在生活中發現帶有科學因素的現象和事件。科學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它將生活的口語化變成書面的文字化,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疑惑和不解,情感的滲透能有效幫助學生簡化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從細節出發去分析理解課本,從而在高效率的模式下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理解。
2.1 研讀教材,挖掘情感教育的素材。課本是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進步成長的主要來源,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研讀課本,深度挖掘課本中包含情感內容的素材。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食物》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此為情感教學的素材。小學生處于偏食、浪費食物的時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食物的珍貴的出發點展開教學,以此去促進學生節約資源的情感養成。此外,此章節的教學開展基于生活,建立在生活的平臺上,教師可以多結合生活進行情感的滲透,以此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聯系。
2.2 尊重學生,營造情感教育的氛圍。正確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應建立在一定的氛圍上,氛圍的建立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從而促進情感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情感培養。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6節《做一個生態瓶》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開展,以6人為小組進行生態瓶的合作制作。小組合作的形式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為學生創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制作生態瓶去開展教學有利于學生明白生態對我們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對于生態的尊重和保護。
2.3 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多媒體設備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學科學的許多內容都是長期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視頻形式帶領學生近距離感受知識和課本中的過程。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觀看蠶的生命周期,結合視頻對課本文字和圖片進行講解,促進學生的學習。生命周期的觀看能讓學生明白生命的神奇,從而促進學生對于生命的尊重。
情感教學的開展是當前小學科學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它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對于學科的認識,加深學生對于學科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