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縣職業中學
耐力素質是人體長時間進行運動的能力,也就是人體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素質不僅是一切運動的基礎,而且對增進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提高學習效果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近幾年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男女生的耐力素質大幅下降(13——18歲中學男、女生的1000米跑與800米跑,平均分別下降9.6秒和12.6秒)。為提高學生耐力素質,在發展中學生耐力素質時,我們不能盲目地選擇一些練習,應該考慮到耐力素質的分類以及不同項目所需要的耐力素質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皋蘭某中學20名學生,男女各10人,分成男女人數相等的兩組,從初一(13歲)到初三(16)歲期間,一組進行課外耐力素質訓練,另一組不進行課外耐力素質訓練。
研究方法為:首先確定三項測試項目,分別是男女400米跑,立定跳遠,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并對這三項每年測試一次。
耐力素質是身體素質的一種,也是各個運動項目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身體素質之一。耐力素質可分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綜合耐力。
(1)一般耐力素質。一般耐力素質是運動員在較長時間內維持不需要較高速度和力量運動的能力。發展一般耐力實際上就是發展有氧供能能力,也就是發展有氧耐力。而12—18歲(特別是14—16歲)正是青少年發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年齡階段。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和訓練中我們應采用低強度、持續時間長的連續性練習,以及長段落的小強度間歇性練習來發展學生的一般耐力素質。如:長走、長跑和長距離的越野爬山、長時間的游戲活動等手段都可以用來發展學生的一般耐力素質。
(2)速度耐力素質。速度耐力是運動員在較長時間內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無氧酵解供能能力和緩沖乳酸能力是速度耐力的基礎,發展速度耐力也就是發展無氧耐力。而男14-20歲(特別是18-20歲),女12-18歲(特別是16-18歲)正是發展無氧耐力的最佳年齡階段。應采用較高強度,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的連續性練習,以及相對較短段落的較高強度間歇性練習來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在教學和訓練中應多組織400—1500米的間歇跑、重復跑、變速跑和勻速跑等練習來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素質。
(3)力量耐力素質。力量耐力是運動員在較長時間內克服較大阻力的一種能力。男14-20歲(特別是18-20歲),女12-18歲(特別是16-18歲)正是發展力量耐力素質的最佳年齡階段,在發展力量耐力素質時應該選擇輕負重重復次數多的練習,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負輕重量的反復蹲起、拉橡皮帶、俯臥撐比賽、爬山等游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比賽練習。
(4)綜合耐力素質。綜合耐力素質是一般耐力素質、速度耐力素質、力量耐力素質的結合,也就是既有有氧耐力,也有無氧耐力。只不過是運動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采用游戲、趣味性的比賽、球類比賽等來發展學生的綜合耐力素質。
(1)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廣大學生缺乏經常有效的體育鍛煉。上級主管領導的不重視和學校體育管理規章制度貫徹不力,經費投入不足,體育場地設施太差,只能滿足極少數學生的活動。
(2)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價值觀念認識不夠,學生尚未形成刻苦鍛煉的習慣,由于面臨升學考試、課業負擔過重原因,認為體育鍛煉對學習成績有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初三年級的學生,只應付體育考試項目,幾乎不參與任何形式的體育活動。
一是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應首先轉換觀念,加大管理力度,增加體育經費的投入,改善體育設施,確保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有足夠的體育器材和場地供學生使用和活動。
二是提高家長和學生對體育觀念的認識,良好的身體素質來源于日常的體育鍛煉,而好的身體素質又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三是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考慮到青少年學生身體發展的自然規律,應根據氣候、運動場地,因地制宜地采用科學的教學與訓練措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
總之,有效提高初中學生的耐力素質,只有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良好品質,對增強學生的耐力素質才能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