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幼兒園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綜合性較強,一個故事可以包含許多知識,促使教學從重知識的接受性轉向重綜合能力的啟發性、從單一的認知轉向多維的思維性、從機械的決定性轉向互動的交往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這如此之多的“轉向”提供了豐富的條件,使之成為可能。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課程資源不僅僅是單一的書籍、教材,還包括網絡以及音像制品等諸多內容,這決定了信息技術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此,主要有“取”“學”“授”三方面的作用。在“取”的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掌握的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中取得教學相長的幼教資源,使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獲得相輔相成的網絡資料的支撐和幫助,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等;在“學”方面,新時代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現在的教學環境和要求,而通過網絡教師可以學習更多的授課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在“授”方面,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使得課堂更符合幼兒的接受能力,進而增強教學效果。比如,課前,教師整合本課教學內容、語言知識,并設計多個相關課件,讓幼兒通過觀察進行自主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軟件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對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提出看法,為完善教學方案打好基礎。
1.重視信息技術的使用,忽略了與學科的整合。整合就是根據學科需要,充分發揮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媒體的作用,使其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現實中,有的教師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特別是公開課,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一味地追求信息技術的應用,結果事與愿違。
2.重視“技術含量”,忽略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重在其“實用價值”。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用一般的Power point等簡單軟件即可完成的課件就沒有必要采用其他更高級的軟件,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可。但在實際應用中,有的教師制作課件,特別是為了課件的評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認為軟件越高級、會的人越少,越能體現自己的能力。由于關注點在“高科技”上,就會或多或少忽略了先進的教學思想、理念的運用。顯然,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
3.忽視了教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的教學課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制作的課件,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而制作的課件。從應用的數量來看,前者居多。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輔助工具,為教學注入了活力,增強了教學效果,但如果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就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機灌”。如果信息技術的演示代替了幼兒的主動思考,一堂課下來看似什么都有,幼兒的實際收獲卻不多,這正是課堂教學的大忌。
4.信息技術代替實驗教學。實驗是為了讓幼兒通過觀察、研究來獲取知識,它真實地再現變化過程,所以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幼兒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往往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實驗的過程或播放錄像等形式演示給幼兒看,這根本無法達到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而且也失去了實驗的“過程”意義。
1.高度重視各學科教學資源的建設。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幼兒自主學習,幼兒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就落空。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各學科教學資源的建設。
2.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為指導。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結合,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促使大批創新人才成長。因此,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為指導。
3.結合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教師應該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去建構新型教學,這樣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
4.學教并重,且行且思。將“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并重”的教學方案。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在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并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自終地貫徹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