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實驗小學
閱讀能夠幫助小學生獲取最基本的信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豐富其文化底蘊,提升其想象能力和寫作水平。《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明確規定了各個年級學生的閱讀量。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持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就應該立足于多個角度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下面,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作一探討。
由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天生具備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循“巧妙設置懸念”這一原則,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且長時間地進行閱讀活動,保持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如,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講故事就是一種學生十分喜歡的教學導入形式。教師通過有懸念的開頭,能夠引導學生迫切地想了解故事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所以,教師應當基于不同的文本內容,選取有趣的故事,為學生講述或者播放出來,幫助學生自主地挖掘故事,了解其背后的含義和情感。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地震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講述:“地震的威力是無窮的,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在短短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就導致了30萬人受到傷害。有一個小男孩在這次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下面,你們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嗎?”通過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迫切想知道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閱讀,在循序漸進中一步步達到教學目標。
良好的閱讀氛圍是保證學生閱讀質量的關鍵,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創建優質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這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進而才能夠更加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設“圖書角”,放置一些適合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像《一千零一夜》等,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自主閱讀。此外,教師還可聯系家長,讓他們在家庭中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憑借家長的帶頭作用,和學生展開親子閱讀,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顯著提升其閱讀能力。
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于教學領域中,其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具備一定的教學優勢。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沉浸在沁人心脾的音樂中,沉浸在生動形象的情景中,在富有情感的朗讀之下,通過閱讀在腦海中構建一幅幅畫面,自然會愛上閱讀、愛上語文學習。如,在《北京的春節》教學中,教師首先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我國不同地區過春節習俗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增強其熟悉感。學生在視頻中不僅了解了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還打開了視野。緊接著,教師再引出問題:“你們知道北京過春節的時候需要做什么嗎?”由此順勢開展閱讀教學。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為了趕進度,在閱讀這一環節只是粗略帶過,并不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導致學生在閱讀中也只是走走過場,而沒有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閱讀興趣的喪失,面對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教師要想提升閱讀質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就應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潛在內涵,從中充分感受到語言美和意境美。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教師就要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大膽想象,如果小女孩沒有被凍死,她的命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合課文中的各個因素,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還增強了學生閱讀水平。
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經驗不同,對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不同學生的看法。同時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抓住教育契機,讓學生能夠大膽抒發自身見解,并能夠在閱讀活動中感受到樂趣所在。如,教師平時可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對近期所閱讀的書籍進行交流,在趣味方式的導入下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輕松快樂。注意:教師在學生交流閱讀經驗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批評學生,要對學生持肯定態度,并以表揚鼓勵為主。這樣,學生在良好的閱讀環境中,閱讀的信心就會被激發出來,進而主動閱讀更多書籍。
綜上所述,激發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摒棄單一的閱讀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進而提升閱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