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涼州區青年巷小學
長期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的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嚴重脫節,講課只是講課,作文只是作文,兩者之間很少有關聯。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葉圣陶先生曾在《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中指出:“語文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讀寫結合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而寫話是作文的起步。將閱讀教學與寫話訓練進行整合,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練在語言經典處。課文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段落,讀這些經典的語段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可以抓住這些“讀寫結合”點進行課堂小練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和寫作的興趣,又能借鑒到作者的寫作手法。如,《燕子》一課中,描寫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點的幾部分簡潔明了地進行了描寫。教學這一段后,我帶領學生展開模仿練筆,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盡量用上課文中的詞語來描寫,這樣學生有“本”可參,有“法”可依,寫起來自然流暢。
2.練在語義豐厚處。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聚集點,引導學生想象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涵,能讓學生在詞語與語境的溝通中深入理解內容,深切感受情感。
3.練在課文空白處。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處,給學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空白”點,把作者隱而未發的意思呈現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意圖。這樣的空白補充練筆,充滿了學生的情感需求,是課堂練筆的有效手段。如,《半截蠟燭》一文最后一句寫道:“剛到樓梯口,蠟燭熄滅了。”這是一個比較含蓄的結尾,蠟燭熄滅了,但故事還沒有結束,于是,我在教學時利用這個結尾讓學生想象蠟燭熄滅后的情景,并以“蠟燭熄滅后……”為題進行練筆。學生極具個性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的以“危機結束”作為圓滿結局,有的則再設危機,延伸課文。不管哪種續寫,都讓學生從練筆中再次感受到故事中緊張的氣氛以及嚴峻的斗爭。這樣,學生在學習這類課文時,思維就會處于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面對意猶未盡的結尾,我趁熱打鐵,及時促成學生由創作靈感到創作文本的及時實現,滿足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寫作不再變得那么困難。
1.仿句式練筆。如,學習了《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可設計練寫排比句:公園里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___ ;公園里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_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_______________ 。學習和掌握鮮活的語言形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精心選擇句式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練筆。
2.仿段練筆。如,《麻雀》一文,第三自然段“我順著林陰路望去,看見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里掉下來的。”這段話從神態、動作、樣子三個方面描寫了麻雀。此處的練筆就可以設計為:“學習第三自然段描寫麻雀的方法,從神態、動作、樣子三方面描寫一種動物。”學完課文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這一課的寫法,有順序地觀察、有條理地記敘,練習寫一些景物觀察日記。這樣一課一得,學生的構思成文就會意到筆隨,揮灑自如。
3.仿章練筆。如,《觀潮》這篇課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了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景象。寫潮來前,介紹了觀潮的時間、地點和潮來前江面上的平靜,為氣勢非凡的大潮的到來營造了氣氛;潮來時的描寫,是全文的重點,由遠而近,從點及線,再到面,寫出白浪翻滾、波瀾壯闊的場面;潮去后,余波仍“漫天卷地”。全文在寫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條有理,粗細有致,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壯觀的天下奇觀圖。學完這篇課文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這一課的寫法,有順序地觀察、有條理地記敘。在這樣日常的、持之以恒的訓練中,再加上其他形式的習作訓練,學生積累了寫作的語匯,掌握了不同的句式,學會了寫作方法和技巧,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