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縣武陽幼兒園
由于年齡的原因,幼兒對語言的感知相對較為薄弱,無法理解難度較大的語言表述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田野課程時,首先要抓住幼兒這一特性,為幼兒創設田野情境,讓幼兒在輕松、靈活、有趣、富有生命力的情境中,深化對情感、技能、知識的感知力,同時具體化、形象化的田野情境能夠使幼兒與之搭建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并產生共鳴。
比如,教師在開展“小雞一家”相關主題活動時,就可應用“情境教學法”。在活動前,教師要將小雞出殼的相關真實視頻片段進行整理剪輯制作成多媒體PPT教案,在活動中播放給幼兒觀看,讓幼兒突破時空限制,直觀地、形象地感受到“小雞出殼”的過程。在幼兒觀看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展示視頻中小雞的形象,同時教師可為幼兒準備相應的紙箱、布袋等等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理解,模仿視頻當中的“小雞出殼”。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過分干涉幼兒的行動和想法,并及時反饋幼兒提出的問題,但不以消極負面的態度評判幼兒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接著,教師引導某部分幼兒在紙箱或布袋中扮演即將出生的小雞并用手指模仿小雞嘴敲擊紙盒,另一部分幼兒則向教師描述小雞出殼的發展過程。在教師的不斷暗示下,幼兒能夠在充滿愉悅的氛圍中模仿小雞出殼,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該行為的理解,同時在教師語言及動作的引導下,幼兒的自主能動性和自我思考能力得以有效鍛煉,從而使田野課程的教育價值充分體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作為主要參與者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孩子的生活與學習中。因此,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田野課程時,就要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讓家長共同參與到課程中。
比如,教師在開展“汽車”主題活動時,首先需要將活動內容以文字、圖片、簡報等形式分享給家長,讓家長了解田野課程的主題活動,并明確自己需要配合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就要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該主題活動,與孩子利用廢舊物品共同搭建汽車。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讓家長明白該主題活動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更是要求孩子將制作汽車的方式、經驗、收獲準確地表達出來。家長在獲取活動內涵后能夠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指導和協助孩子完成任務,這不但能夠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能夠切實發揮家長教育的多方面效用。在家長與孩子通過自身努力逾越障礙后,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正面表揚,家長在田野課程中獲得教師的肯定和贊揚,能夠使家長的參與度更高,從而也能深切的感受到自身參與幼兒教育與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發出教育主體感,其余家長在此基礎上也會增強幼兒教育的參與興趣,從而使田野課程的親子教育價值最大化。
幼兒與自然環境的有效互動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田野課程時,就要充分發揮幼兒園周圍環境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親身實踐、接觸自然。
比如,教師可定期開展“田野觀摩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與當地糧食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或花草種植基地取得聯系,在征得家長和園方同意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幼兒到田間地頭開展農作物種植、采摘等活動。教師首先要為幼兒展示參觀地點相應的農作物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幼兒在活動開始前能夠對將要探索的未知領域產生輪廓性認知,從而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參觀農作物收割現場,并切實與該基地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從而體驗該基地中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護理措施、收獲手段等等。在活動接近尾聲時,教師可邀請工作人員帶領幼兒完成一次農作物種植流程,并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收獲。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強化幼兒的感知體驗,將該次活動中記錄的圖文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再次播放給幼兒觀看,讓幼兒能夠觀看記錄的過程中進行二次體驗,這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充分吸納和消化活動中所掌握的知識,同時也能夠不斷革新幼兒的知識儲備,從而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田野情景”時,能夠產生有效輸出,真正意義上發揮田野課程的育人作用。幼兒園充分將周邊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有效利用并創建田野課程,能夠將教師的工作熱情全面激發的同時,也能體現幼兒回歸自然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