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市秦州區藉口中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我國各民族的交流與往來,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人長期在天水市秦州區農村中學任教,感覺得到推廣和普及普通話在農村地區的艱難,且這種現象形成已久。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談一談農村學校普通話普及難的原因及對策。
1.社會環境因素。在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外來人員多,人們接觸的場合文明程度高,覺得用普通話交流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農村地區,外來人員較少,彼此之間比較熟悉,大家普遍使用方言進行交流,覺得用方言交際才能順暢表達情意。對說普通話產生排斥心理,覺得沒有必要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也擔心自己普通話說得不好遭到嘲笑。
2.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的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語言。在農村地區,人們文化層次普遍較低,普通話水平有限,不僅不可能培養孩子學、講普通話,而且讓孩子積累了很多難以消除的不良語言習慣。
3.學校的因素。雖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奠定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并明確規定“普通話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幼兒園的校園語言”,但是由于校園用語的規范程度是一項“軟”指標,不與學生成績和校長的業績產生直接聯系,所以,有些學校領導對“推廣普通話”的認識較膚淺,認為推廣普通話最多就是張貼宣傳標語口號。重視程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到位,因而效果不明顯。
4.教師素質的因素。教師普通話的水平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但目前農村大多數中小學教師,語音素質普遍較低,尤其是一些鄉村教學點的老齡教師,一般沒有接受過規范的語音訓練,基礎差,方言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沒有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甚至在課堂上直接使用方言授課。而學生在小學階段正是語言發展最快、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這個啟蒙時期形成的很多語言習慣會影響整個成長過程。
1.發現方言與普通話的異同,進行針對性校正。比較天水方言與普通話發音在語音方面的異同,并歸納其規律,進行針對性訓練。經過對部分研究者成果的汲取和自己的發現,本人認為天水人說普通話最易在以下幾個語音方面出錯:一是零聲母的字讀音誤讀。二是舌尖鼻音與邊音混讀。三是聲母j、q、x在天水方言中部分讀為以g、k、h為聲母的音。四是將—部分不送氣的音讀成了送氣音。五是zh組聲母的特殊讀音讀不準。任何一種語言現象都有其規律,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對不合規律的少數特殊現象專門記憶,普通話運用的成效會顯現。
2.利用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語文課是一門人文性、賞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擔負著宣傳、推廣普通話的重要責任,必須首先使用普通話,通過語音規范這一關,在教學語言的規范和準確上下功夫,力求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就給學生提出要求:必須使用普通話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問題。如此,學生會把這一要求當作規定,并逐漸形成習慣。當有學生在課堂上不自覺使用方言時,教師應及時糾正。有了這些要求,學生才會有語言規范的意識。同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模仿音視頻朗讀材料和教師的范讀,從發音、音調、節奏以及聲音修飾等方面多加注意,一步步向標準規范的普通話靠攏。
3.利用課外教學資源,強化學生的普通話意識。提倡“說普通話,做文明人”,通過宣傳欄、校園廣播站和校刊等平臺,在校內外開展宣傳。另外,利用語文課的資源優勢,引導學生編排課本劇,開展辯論,進行演講和采訪。這些活動一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也無形中加強了學生的普通話運用能力,養成用普通話交流、表達思想的良好習慣。
以上是筆者在長期的工作和學習中,結合甘肅省天水地區方言的部分語音特點,以及該地區農村學校普通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淺陋分析,希望今后能通過更多的學習和借鑒,使自己的認識有進一步的提高,以便對天水地區農村學校的普通話推廣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