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塔縣天倉小學
閱讀是人們認識社會、增強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從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共包含了約四百篇文章,通過不同題材與不同形式,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小學階段又是學生教育的啟蒙階段,學生若能得到正確的引導,相信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接下來,筆者主要闡述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僅供參考。
1.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上都是運用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在課后給學生做大量的閱讀訓練題,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以這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量的練習也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長期下去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好的影響。
2.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在閱讀課上基本上都是給學生展示要閱讀的文章,在此之后讓學生默讀、通讀,最后解決相應的練習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與獨立思考能力,會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學生被動學習,使學生逐漸對閱讀喪失興趣。
3.教師的閱讀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很多教師都有自己固定的閱讀教學方法,有的教師喜歡讓學生先預習,有的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最后再給學生講解文章的主旨。但是針對不同的文章,教師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教師閱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會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扼殺。
1.科學引導學生閱讀。小學生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且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高,教師應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教師要深入地分析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閱讀一些科學探索類的故事,教師要確保不扼殺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科學地指導學生閱讀。在講課時,教師可通過富有感情的閱讀以及課外拓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逐漸提高學生閱讀的科學性以及閱讀效率。教師要教給學生瀏覽法、精讀法、摘錄批注法等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鑒賞優美語句的同時,培養良好的閱讀鑒賞能力;教師也應將閱讀與生活結合在一起,與學生交流并分享一些學生喜歡看的書籍,逐漸幫助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好習慣;教師也應認真地幫助學生修改讀后感,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高。如此,既能達到閱讀教學目標,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教師可利用自習課以及活動課時間,定期給學生舉辦閱讀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分享閱讀感受并說明推薦某本書的理由,幫助學生自主感悟閱讀內容,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如此也有利于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相應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也應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觀點與看法,注重學生的分組,盡量讓各個小組的綜合能力差異不大。如,以教學《三打白骨精》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讓各個小組分角色扮演這個情景劇。為了能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學生也會主動參與到搜索相應的素材當中,像觀看《西游記》中的相關視頻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充分發揮演繹能力,表演結束后也可以流利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在了解課本內容的同時,也實現了快樂學習的目標,并達到了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3.將閱讀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閱讀教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實用性,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如,以教學《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為例,學生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后也認識到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句話的道理。在此之后,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教師先給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緊接著給學生分享的機會,比如有的學生說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了這篇文章后下定決心以后要努力學習。又比如,在教學《驚弓之鳥》這篇文章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小時候被蛇咬了之后十分畏懼蛇。在此之后,很多學生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自己小時候被小貓小狗咬過,因此現在特別害怕這些小動物。結合了生活實際,學生們快速理解了文本的大意和主題。
總之,小學階段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針對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