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第十六中學
裕固族舞蹈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政府和民間的支持下逐漸發展起來。同時,隨著裕固族舞蹈表演的不斷創新,在舞蹈創編中道具的運用開始被重視起來。
1.歡慶舞:群舞形式。其流行于肅南縣明花、康樂、大河三區,主要以鼓樂、歌曲伴奏。男女老幼列隊或迂回繞圈起舞,中央置以篝火及獵獲物。有快、慢、輕、重等多種動作,節奏性甚強,并輔以“啦”“嘮”“耶”“喲”等呼語。
2.轉轉舞:男女雙人舞形式。其流行于明花、康樂、大河三區,主要表現勞動生活及習俗等內容,如,割草、擠奶、狩獵、婚禮等場面。女性以點步、旋轉步為主,男性以點步、騰跳為主。
3.酒興舞:男女獨舞。其流行于明花、康樂、大河三區,以騰跳見長。表演前舞者面對觀眾跪蹲施禮,并用本族贊詞致敬,而后起舞。舞中有時蹲下,兩手自身后反手叉腰,以矮步往后急退,有時則連續向空中騰跳,像鳥兒一樣敏捷。據說跳此舞時,舞者先飲酒助興,舞中表現出東倒西歪的醉態。
4.馬上舞。裕固族民間婚禮多穿插情節性儀式,按其民族習俗,姑娘出嫁時須由阿娜(母親)為其梳妝打扮,其中主要是戴頭面,意味著女兒即將離開母親。馬上舞曾被舞蹈作品《迎親路上》作為素材。
裕固族舞蹈中運用的天鵝琴作為近幾年頻繁出現在本民族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樣式新穎,民族特色鮮明,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業內人士的認可,其藝術價值也越來越受到裕固族本土學者及舞蹈專業人士的關注。
目前裕固族舞蹈中使用的道具——天鵝琴,相傳是裕固族先人使用的一種民族樂器,其形狀像蒙古族傳統的弦樂器——火不思,琴桿頂端有天鵝頭的形象。
天鵝琴在裕固族舞蹈中的運用。道具作為舞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既是一件特殊的物品,又是編導表現手法的拓展和延伸。在編導的巧妙編排、舞蹈者嫻熟的演繹下,道具的合理運用,能使舞蹈作品錦上添花,往往也會成為一些成功作品的亮點。道具在舞蹈中的運用,能更充分、直接地體現舞蹈濃郁的民族風格。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載體。”裕固族舞蹈與音樂也不例外,它們承載著裕固族文化中肢體語言藝術與民間音樂藝術的精神內核。其音樂根植于民間,是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質的音樂,即土生土長、形態穩定,能夠讓人自娛自樂,通過獨特的音樂語言,突出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在一定的地區和社會團體中為人們所共享。
任何一個民族的民間舞蹈及其民間音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民族歌舞是在其民族文化長期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優化的。如果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那么舞蹈就為音樂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舞蹈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音樂的融入和促進,音樂也只有借助舞蹈這個載體才能更具藝術魅力,裕固族的民間舞蹈與民間音樂也不例外。由于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失傳,裕固族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的歷史都要依靠各個歷史時期的民間歌手來傳承,因此它的民間文學十分發達,尤其是民歌。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注重加強中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音樂課堂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弘揚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將優秀的民族音樂素材引進音樂課堂之中,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開拓其音樂視野,增強其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在教學中發揮民族音樂的優勢,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其民族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和舞蹈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傳統深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獨樹一幟。通過這些作品的欣賞,把學生引進了一座藝術寶庫,可使他們吸收豐富的營養,感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