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城縣白馬鋪鎮三里店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風俗民情、文物古跡、自然風光、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話題等都能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各地區都蘊含著人文、社會和自然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竭盡全力開發,積極利用。”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鄉土文化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借助教師的幫助充分理解鄉土文化的內涵,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既能弘揚我國優秀的文化,又能讓學生對優秀文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防止小學語文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由此可見,教師應高度重視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隴原大地,有走親訪友、增進親情的正月,有上墳祭祖、寄托哀思的清明,有圓月高掛、舉家團圓的中秋……這些傳統節日特色不一、多姿多彩;還有端午節包粽子、元宵節觀燈吃湯圓等趣味十足的風俗。教師若是合理組織開展這些和語文學科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書本,放松身心,親近鄉土文化,可以收獲到很多。如,在寒假,讓學生在走親訪友、拜年的時候,欣賞各家各戶的春聯,覺得好便抄在小本上,開學后和同學相互交流,教師對優秀的春聯進行品評。如此,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過年的氛圍,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積累詞匯,使其文化底蘊更加豐富。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運用擬人手法對動、植物習性進行描寫的課文,在進行此類課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已有的感知經驗和情感體驗充分調動起來,先讓學生到郊外進行細致觀察,并有意識地在班上組建興趣小組。教師和學生一同開展實踐探究活動,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展開觀察、實驗和記錄,并對記錄、實驗報告進行研究,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如,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完本課后,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一個家庭作業:晚上在燈下對小壁虎進行觀察,和課本描寫小壁虎樣子的文字進行比較,有什么獨特的發現沒有?對小壁虎怎樣吃蟲進行觀察,觀察小壁虎尾巴斷了后的表現。通過幾天的觀察,每個學生都寫了觀察日記,內容多姿多彩。通過觀察,學生驚喜地發現小壁虎身上蘊含的學問還有很多,從而學習到了更加豐富的知識。此外,教師還應和農村的特點相結合,在春耕、秋收的時候,鼓勵學生到田間地頭對大人們是如何耕地、播種,如何收獲各種農作物進行觀察。在假期的時候,讓學生和父母一同到田間干活,身臨其境地感受勞動者的辛勞。在語文課堂上對勞動情況進行匯報,學生們表現得十分積極……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勞動,他們才能深刻理解收獲的不易,同時學習信心也增強了。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而鄉土文化是學生最熟悉的,借助鄉土文化,學生能更好地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和參與實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走出課堂的機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展開實踐、探索、體驗和創造,而鄉土文化資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甘肅慶陽周祖陵景區山奇水秀,風光旖旎;宋代磚塔,讓人流連忘返……這些都充滿著山鄉的趣味和獨特。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若是組織開展一些與之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教材,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領略大自然的風光;或是在假期讓學生調查走訪、拜訪老人;或到本地一些特色企業展開調查研究,然后把調查報告寫出來等。這些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把學生參與的興趣調動起來,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促進其能力的增強,更可以體驗到家鄉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其更加熱愛家鄉。
總而言之,合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學生可以更容易收集到寫作素材,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不僅可以融洽師生關系,還可以縮短學生和學習、生活之間的距離,并讓學生發現鄉土資源的豐富性,體驗到將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課堂的魅力,體驗到鄉土文化的多元化。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同時也感受到優秀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色彩,使學生更加了解家鄉,深刻理解語文知識,促進了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強,對祖國燦爛的優秀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