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曹宏偉,張建法
黃河三門峽醫院普外科,河南三門峽 472000
急性胃潰瘍即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是一種臨床外科常見疾病,部分患者出現胃穿孔[1]。臨床表現最初為上腹部或穿孔部位的突發性劇烈疼痛[2],可擴散至整個腹部,甚至引起肩部刺痛。腹部疼痛以持續性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為主,可伴有陣發性加重[3]。目前臨床治療以開腹修補術和腹腔鏡下修補術為主。開腹修補術時間較長,腔內破壞較小,費用低廉;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感染風險小,恢復快。該病常見誘因為消化性潰瘍[4],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為三聯療法,效果顯著。為探討更加有效治療急性胃潰瘍穿孔的方法,該院于2013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72例腹腔鏡下修補術聯合三聯療法治療急性胃潰瘍穿孔患者的近期療效及對潰瘍復發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72例急性胃潰瘍穿孔患者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的患者,將患者按照其治療意愿分為開腹修補術組和腹腔鏡下修補術聯合三聯療法組,即對照組和研究組。納入標準:該院接診并在該院手術治療的急性胃潰瘍穿孔患者,年齡18~60歲;該院接診前1個月內未服用過任何用于胃潰瘍治療的藥物;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該次研究使用藥物或器械過敏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胃泌素瘤患者;合并大出血、幽門梗阻者;胃癌患者;有腹部手術史者;有胃部手術史者;經術中探查需行胃部分切除術者;低配合度、資料不完整者等。研究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32~56歲,平均年齡(42.3±3.5)歲,自發病至入院時間為 3~11 h,平均時間(5.1±1.6)h。 對照組 36 例,男 21 例,女 15 例;年齡 31~56歲,平均年齡(41.8±3.6)歲;自發病至入院時間為 3~10 h,平均時間 (5.0±1.7)h。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basic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對照組給予開腹修補術,常規麻醉,氣管插管并于上腹部切口查探,腹腔清洗使用生理鹽水,縫合手術切口時留置引流管,術后給予恢復輔助。拔除引流管、傷口愈合良好,體溫、進食正常,消化功能基本恢復出院,出院后用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療1周。研究組給予腹腔鏡下修補術,常規麻醉,氣管插管并建立氣腹,吸凈腹腔內積液及食物殘渣后根據穿孔部位及大小采取相應手術措施,腹腔清洗使用生理鹽水,穿孔部位放置引流管,術后給予恢復輔助(同對照組)。拔除引流管、傷口無紅腫發炎、體溫正常、進食正常、消化功能基本恢復后出院,出院后使用阿莫西林(同對照組)、克拉霉素(同對照組)及雷貝拉唑聯合治療1周,然后再單獨使用雷貝拉挫治療2周。
判定時間:術后1個月。判定方法:胃鏡檢查。痊愈:潰瘍面恢復至瘢痕期;有效:潰瘍面恢復至愈合期,或減少50%或以上;其他情況為無效。痊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5]。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潰瘍及穿孔復發情況。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判為感染:①表淺切口有紅、腫、熱、痛或炎性分泌物;②手術部位疼痛或壓痛感,體溫≥38℃,切口打開或裂開后發現膿性分泌物;③經再次手術探查、影像學檢查或其他檢查發現深部切口有感染證據。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ope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情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ope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治療費用(元)研究組(n=36)対照組(n=36)t值P值(20.16±4.15)a 46.32±5.37 5.002 0.015(35.87±10.66)a 81.76±15.35 5.693 0.033(2.13±1.15)a 7.37±2.32 5.325 0.025(6235.61±469.38)a 8789.56±762.31 4.976 0.012
研究組患者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研究組患者潰瘍復發率及穿孔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3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表4 兩組患者潰瘍及穿孔復發情況對比[n(%)]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ulcer and perforation recur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急性胃潰瘍穿孔是指因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情況,具有發病急、癥狀嚴重等特點,病死率可達20%[6]。臨床癥狀主要為上腹部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可通過穿孔部位流出,刺激腹膜等[7],多數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血壓降低及脈搏加快等癥狀。
該病以手術治療為主,主要包括開腹修補術、腹腔鏡下修補術和胃大部分切除術。有研究顯示[8],腹腔鏡下修復術相對開腹修補術可明顯降低患者復發率,但單純手術治療后其復發率整體較高,而二次或多次胃潰瘍穿孔患者修補手術治療效果較差,部分患者在胃潰瘍再次穿孔時不得不選擇胃大部分切除術,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研究顯示[9],在胃潰瘍的治療中,三聯療法效果較為理想,即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貝拉挫聯合是治療胃潰瘍較有效的方法,阿莫西林為廣譜抗生素,作用迅速,食物對藥物吸收的影響不顯著,能夠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克拉霉素為14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胃酸穩定,對革蘭氏陽性菌殺滅作用明顯;雷貝拉挫可抑制基礎胃酸及因各種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具有抗幽門螺桿菌作用。
該文研究了腹腔鏡下修補術聯合三聯療法治療急性胃潰瘍穿孔的近期療效及對潰瘍復發的影響。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20.16±4.15)min、術中出血量(35.87±10.66)mL、住院時間(2.13±1.15)d、治療費用(6 235.61±469.38)元,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近期治療狀況治愈27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2%;對照組治愈25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潰瘍復發率及穿孔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盧桂江[10]的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4例治愈,12例有效,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到69.56%;觀察組9例治愈,13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5.65%。觀察組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腹腔鏡下修補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與三聯療法治療胃潰瘍療效較好,術中創傷小、出血量少,能減少患者康復時間,能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與該文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需進一步討論。廣東省普寧華僑醫院的楊平石[11]也認為該方案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創面愈合,緩解患者病痛,提高臨床療效,同時將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文尚未涉及相關討論,需在今后臨床過程中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綜上所述,該院腹腔鏡下修補術聯合三聯療法治療急性胃潰瘍穿孔療效可靠,且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感染發生率低、費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