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血液中心(300110)石彩俠
自1998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來,人們的獻血意識逐步加強,無償獻血逐步成為臨床用血的主要來源,但由于我國人口獻血率低,醫學技術發展迅速,臨床用血以每年10%~15%的速度不斷攀升,臨床用血緊張情況時有發生。為保障臨床用血的質量和不斷攀升的數量,建立一支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就顯得十分必要。高校大學生是無償獻血的重要群體,也是中堅力量[1]。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天津市在校大學生的無償獻血行為,分析影響其再次參加無償獻血的相關因素,為促進和保留大學生獻血者提供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在天津市血液中心參加過無償獻血的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電話征得本人同意后采取微信發放自制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據,共有388人參與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65份,答卷有效率為94.07%。其中男性203人,女性162人,調查對象性別比例與我中心大學生獻血者性別比例相符,保證了采樣的隨機性和有效性。為節約篇幅,本文中將參加過1次獻血的大學生稱為初次獻血者,參加過2次及以上的無償獻血者稱為重復獻血者。

附表1 初次/再次獻血的大學生個人情況比較(n/%)

附表2 初次/重復獻血者無償獻血知識的認知度比較(n/%)

附表3 初次/重復獻血者參加無償獻血動機(n/%)

附表4 初次/重復獻血者喜歡的宣傳模式分析(n/%)
1.2 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參與無償獻血大學生個人情況(性別、年級、生源地)、無償獻血相關知識、無償獻血動機及更喜歡哪種宣傳方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系統錄入數據,采用人數和百分比描述對象的一般情況(n/%),采用χ2分析描述個人情況、無償獻血知識的認知度以及無償獻血動機方面的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無償獻血者個人情況 見附表1。
2.2 無償獻血者對無償獻血知識的認知度在無償獻血相關知識的8個條目中,重復獻血者在“每次獻血量”“兩次獻血時間間隔”“獻血可免費用血”“獻血無損健康”4個條目的認知正確率均高于初次獻血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附表2。
2.3 在校大學生參加無償獻血的動機 初次獻血者在“集體組織”“可知道血型”“可獲得榮譽及獎勵”3個條目明顯多于重復獻血者。重復獻血者在“可以挽救生命”“可享受用血政策”2個條目明顯多于初次獻血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附表3。
2.4 更喜歡哪種宣傳方式 對于喜歡的宣傳方式這一問題屬于開放題,大學生給出了自己認可的宣傳方式,現總結如下:校園內宣傳包括集體班會、學校組織的專業講座、校園宣傳海報;傳統媒體宣傳包括公交地鐵廣告宣傳及廣播電視宣傳;新興媒體宣傳包括微信微博平臺以及其他門戶網站,如抖音APP,快手APP等。見附表4。
本研究顯示天津市在校大學生再次獻血比例為26.03%,略高于河南大學[2],但低于成都大學生[3]的再次獻血比例。天津市男、女大學生在初次獻血與重復獻血組內χ2為0.078,P>0.05,無統計學差異,這一結果與其他學者調查結果不一致[2][3]。高年級組初次獻血和重復獻血比例均高于低年級組,可能與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接觸無償獻血相關知識以及參加無償獻血機會增多有關。正確的認識無償獻血行為對于克服恐懼增加重復獻血比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加強校園內宣傳 采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宣傳是基礎,從附表4可以看出,初次獻血者對校園內宣傳更為認可,以集體班會、專業講座以及校園海報的宣傳模式使在校大學生初步了解無償獻血,從幾個層面進行宣傳:①法律層面講解。為大學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由來,中國有很多描寫“賣血”題材的電影、小說,使公眾對獻血的認知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不加避諱的講解正是有這樣的歷史我們才更應該實行現在的無償獻血制度,并仔細講解獻血的各個環節以及獻血前后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狀況,使同學們做到心中有數。②從利己角度講解。利己思維是正常的思維模式,為大學生講解適時適量的參加無償獻血對身體并無傷害,同時直系親屬還可以享受免費用血政策。③從利他角度講解。利他精神是一種崇高的精神體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認為,當人們物質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時就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受,也包括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以及追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等。沈曉蘭等調查發現[4],當獻血者感知到自己被別人需要、對別人具有重大意義時,光榮感和自豪感會積極促進無償獻血行為。
3.2 繼續充分利用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屬于“主導受眾型”,信息傳播方向是單向的,傳統媒體已經積累了廣大的受眾群體,具有權威性高、專業性強、受眾面廣的優點,也是多年來無償獻血一直延用的宣傳方式,為無償獻血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權威性一直被公眾所認可,采血機構可以繼續利用傳統媒體及時發布準確信息,可起到澄清事實真相,防止虛假信息蔓延的作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正能量作用。
3.3 善于利用新媒體 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屬于“受眾主導型”,新媒體較之于傳統媒體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前瞻性以及跨時空性的特點。新媒體將信息由單一傳輸變為全方位傳輸,由單向傳輸變為雙向傳輸。高校大學生具有思想開放、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同時也是新媒體的受眾群體,從附表4可以看出重復獻血者更青睞于新媒體宣傳,采血機構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特點,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向大學生推送獻血相關政策、血液小常識、獻血前后注意事項以及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使大學生對無償獻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建立問答平臺以及互動平臺,可以通過平臺咨詢問題,相當于將獻血前自查環節前移,避免了現場填表自查過程中不適合獻血的情況,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同時也可以利用各種門戶網站以及各種APP發送小視頻,讓大學生們了解每一袋血液的經歷(無償獻血前的查體、檢測,血液的采集、運輸以及后期的復檢、儲存、血液成分的制備、發放到臨床,最后用于患者挽救生命的過程),除了能消除大學生對輸血費用、輸血耗材的各種質疑,還能增強獻血救人的光榮感。總之,采血機構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無償獻血招募工作,使其充分發揮無償獻血主力軍的作用,為未來發展更多的固定無償獻血者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