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昌市金川總校龍門學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課程對閱讀和習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考試中閱讀和作文所占的分值也越來越重。“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天下”已成為目前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在踐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也有這樣的感受:閱讀量大的孩子在寫作方面更有靈感,更善于遣詞造句、引經據典,更容易文思泉涌,下筆成章。且不論寫作方法應用如何,至少比其他孩子能寫會寫有內容可寫。由此,筆者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土壤,是寫作的根基,而寫作是閱讀的靈魂。大量閱讀是寫好作文學好語文的根本途徑。只有海量閱讀,擁有深厚的積淀,才能加深語文功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在寫作時才會有素材和靈感,不害怕寫作。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孩子通過大量有效閱讀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淺談幾點看法。
1.教師要做好引領和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一位不愛讀書的教師是難以教出愛閱讀的學生的。所以,筆者認為讀書是語文教師必做的工作。在閱讀本專業的書籍之外還應對各個領域的文化有足夠的了解,不但能自信地講授課本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還能給學生拓展很多課外知識,讓自己的課堂更具吸引力。一位愛看書、能寫作、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教師渾身散發著書香氣,一定會成為學生心中喜歡的老師,成為學生讀書學習的楷模和榜樣,能更好地引領學生閱讀。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年齡小,判斷和認知能力發展不全面,光聽教師和家長不斷重復說教讀書的好處,孩子們是感受不到的,真正讓孩子們主動愛上閱讀,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越是低年段的孩子對閱讀內容的趣味性越挑剔,如果教師或者家長忽略孩子的年齡特點一味地推薦名家經典,要求孩子讀畫面色彩不鮮亮,圖小字密的名著,反而會抹殺孩子的讀書興趣,讓孩子心里產生看書沒意思,不好玩的固定想法,開始抵觸看書,更不可能大量閱讀。相反降低要求,給孩子推薦色彩鮮亮的繪本,搞笑幽默的漫畫,有趣的兒童書,孩子會慢慢愛上閱讀,產生閱讀的興趣。
3.引導學生開展交流閱讀。交流閱讀所得是激發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比如,喜歡科普類書籍的孩子會把他閱讀了解的知識講給其他孩子聽;喜歡歷史的孩子會把有趣的歷史故事也講出來。交流的過程既是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學會傾聽的過程,這種學生給學生講,學生給學生推薦好書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因為他們年齡相仿,興趣相投,有共同話題,交流機會比較多,在這種讀書氛圍下孩子們會慢慢愛上閱讀,豐富讀書領域,養成讀書習慣。
4.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在班級建立“漂流書架”。教師先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有趣書籍擺放到漂流書架,鼓勵學生把自己看完的書從家里拿來一兩本也放在這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書來閱讀,你看我的書,我看你的書,讓孩子們的書漂流起來,共讀一本書,互相借閱,互相交流。同學間互相比閱讀量比看書速度,談感受講所得,形成看書的學習環境,帶動大多數學生看書,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使學生不知不覺愛上閱讀。
1.研讀課標,引領學生群文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1]由此提出如下建議: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同一主題相關聯的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作品推薦給學生,一篇帶多篇進行群文閱讀加大閱讀量。教師必須研讀課程標準了解每一學段的閱讀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推薦書目,引導學生有益閱讀,讓孩子少走彎路,避免選擇困難的問題,直接閱讀有趣味的好書。比如,一年級孩子從小喜歡閱讀童話、童謠、簡短的故事,就應該給孩子們推薦《格林童話》《小蚯蚓的故事》《青蛙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趣的書籍,五六年級就推薦科普類和名人傳記讓孩子漸漸愛上閱讀,形成讀書習慣。
2.大量閱讀,增加語文素養的厚度。經過多年教學感悟:提高閱讀能力,閱讀“量”比“質”重要,只有閱讀數量上去了,學生讀的多,懂得多,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閱讀能力。所以,語文教師要堅持引領學生閱讀,推薦閱讀,交流閱讀,比較閱讀,使得孩子們在教師引領下發現書的芬芳,享受讀書的快樂。讀大量有趣的經典作品,通過多讀多悟增加語文素養的厚度。
1.引導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閱讀與寫作不會在短期內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所以,家長、教師不要奢望短期閱讀能提升語文素養,也不要指望孩子近期多讀幾本書就能馬上寫好作文。貪圖功利,斷章取義是讀書的大敵。讀書需要堅持,只有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積累、閱讀感悟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沉淀和爆發,才會有寫作時斟酌語句的欲望和做法,才會有一吐為快的酣暢淋漓。孩子閱讀的功底和效果會隨著讀書時間的推移慢慢顯現,而日積月累的閱讀培養將是孩子寫作的根基和土壤。
2.引導學生養成積累好詞好句好文的習慣。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海量閱讀還要教會學生積累,扎實有效地積累才能使學生有物可寫有話可說有感而發。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的“訓練場”,通過朗讀好詞佳句美好語段,品味賞析寫作方法,多讀多背名言佳句等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積累的方法,讓文中的語言文字內化于學生的腦海,在寫作中選擇應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督促學生做好摘錄和積累。筆者從一年級開始要求學生準備積累本,準備彩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好詞句好語段用彩筆做標注。久而久之,學生養成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在閱讀課學習中自己能圈畫摘抄優美句段,學會欣賞和模仿,在寫話練習中會慢慢用到所積累的內容,寫出的語段有內容、有靈氣。
3.教會學生在閱讀中觀察、認識、思考的習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多了還要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觀察、應用、比較、思辨,否則就是名副其實的“書呆子”。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了解事物的特征,比較發現異同,才能將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讀書越多越聰明。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就是學會觀察的范例。課文介紹了太陽、大樹、北極星、溝渠積雪四種在野外迷路后辨別方向的實物,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天然指南針的神奇。通過引導學生從平時的觀察中尋找答案,他們會對閱讀內容加深印象內化于心,只要有機會在說話和寫作中能就能恰當應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閱讀過程就是吸取的過程,寫作是吸取的吐納和呈現。以下幾點能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1.激發寫作興趣,提升寫作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周的讀書筆記,教師不硬性規定孩子寫的內容,只是給一些建議,供學生自愿選擇,不作過多限制,只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寫真事說真話訴真情。教師在講評時有理有據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作品,不采取撕作業,嘲笑等打擊孩子寫作興趣的行為,簡單做一些寫法指導,對學生既是鼓勵也是引導。那么,要有效地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教師必須要清楚課程標準中“閱讀”和“習作”(寫話)目標分別有哪些明確要求。只有明確了目標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才會對學生提出適當的要求,學生的寫作練習才會有實效,不會出現“小孩拉大車、小人說大話”的情況,孩子才能有興趣寫作,樂于寫作。
2.訓練合理,一課一得。一課一得,既是對閱讀教學的總結也是學生對閱讀內容理解應用的過程。通過學生當堂簡短的寫話練習可以檢測孩子本堂課學到了什么。統編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是一首簡單易懂的兒童詩,文本想象豐富,表現了兒童對大自然的贊美與向往。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出輕松俏皮的感覺,讀出優美的畫面感。朗讀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引導學生應用顏色的詞說出事物特點是本課目標之一。大塊的草坪( )了;大朵的野花( )了;大片的天空( )了。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回答都能聯系到生活實際。比如:大片的云朵(白)了,大片的森林(綠)了,一望無際的大海(藍)了。學生仿照句子說話也是本課的另一個訓練目標。“我的彩色鉛筆,是大森林的精靈。”問:彩色鉛筆是( )。接著問:( )是( )。抓住形狀特點讓學生聯想說話:“蘋果般的太陽。”“葡萄般的眼睛。”“蒜頭般的鼻子。”同學們寫話練習都能達標。所以教師恰當引導是學生妙筆生花的助推器。
3.提倡寫流動日記,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所謂流動日記就是每人準備一個日記本,第一次日記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互相交換閱讀并給同學的日記寫上評語,如,書寫方面的評語、詞句運用上的點評,或者寫寫自己的感想。這樣,每學期下來自己只在自己本上寫一次,其他都是別人寫的,自己每次日記寫在不同孩子本上,供他人閱讀和點評。不限制日記的內容,可以摘抄,可以記錄參加的活動,也可以記錄身邊的人或事,或者教師指定內容仿寫。勤寫勤練,要求不高,孩子們都喜歡看別人怎么寫的,寫了些什么,很喜歡這樣些。
總之,以讀促寫的練習要在大量閱讀豐厚積累的根基下進行,寫話訓練要掌握尺度,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運用多種形式練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為學習語文打好根基,相信學生的寫作一定會有技巧、有內容、有靈魂,得作文而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