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珍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流溪小學,廣東廣州 510900)
導學案是一種新型的“以學定教”的教學手段,教師運用導學案,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1]。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將課下與課上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引導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相結合,能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突出自身的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導學案的內容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導學案的內容,并布置相應的課后練習。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如何有效發揮導學案的“五個引領”功能呢?下面筆者借助教學案例,簡述導學案的“五個引領”功能。
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必須充分體現教學目標,如此才能明確教什么、如何教,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導學案的設計也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課要學習什么,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方向,而這就是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的基礎和依據。由此可見,導學案具有目標的引領作用[2]。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識魯迅”時,教師先讓學生閱讀單元導讀的內容,明確本單元學習的要求:①厘清文章思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②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③讀魯迅的作品或關于魯迅的文章、影視作品。學生明確了學習要求,在課堂上就知道要學什么了,學習目標也能有效達成。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學案: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作品、成就,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等,為本單元的教學做好鋪墊。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學生就根據課前的導學案理解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的含義。這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由此可見,導學案具有明確的目標引領功能。在導學案的引導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能緊緊地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滲透學習方法,也就是在設計導學案時,要把聽、說、讀、寫的方法不著痕跡地融合其中,不僅要體現語文工具性學科的指導性特征,還要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征[3]。因此,教師要把握住教學目標,深入研讀教材,緊緊抓住單元導讀、課后練習、園地相應的知識點圈定相應教學內容的教學點,在落實教學點的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習得方法,舉一反三。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是通過動作描寫的方法來突出小嘎子和胖墩兒的人物形象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找出有關動作的句子來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問題的設計如下:(找出描寫小嘎子、胖墩兒動作的句子)從這個句子中的____________等動作詞語,我體會到小嘎子/胖墩兒是一個____________人。在學生充分理解了兩個人物性格特征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由此,我想到了描寫人物動作的一兩句話(課外書、身邊的人、自己寫過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動詞中我感受到他(她)____________。這樣的問題環環相扣,既讓學生通過理解詞句體會到人物形象這一學習目標,又學會了描寫人物的方法。
讓學生在完成導學案任務的過程中,習得了學習方法,并在課堂對學習方法進行積累和總結,這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此,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充實,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我們應該走出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誤區,讓學生在初步理解、心中有疑的基礎上,獨立思考,發揮想象,有所發現,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4]。為此,導學案的訓練要體現思維的梳理,所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并激發學生的多元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古詩詞時,除了讓學生“知作者”“解詩意”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悟詩情”。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呢?教師應讓學生走入文本,領悟作者表達的意境……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古詩《泊船瓜洲》是這樣設計的: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體會到了____________,由此我想到了(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句詩)____________。設計這樣的問題,目的是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由文中的感悟引發聯想,然后回歸中心——思鄉之情。這樣的思維引導能在潛移默化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導學案的設計體現的是一種大閱讀的理念,即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滲透閱讀方法,讓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把課內和課外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不斷的訓練中,學生就會厚積薄發,在完成導學案時,他們會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導讀要求是“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進行綜合性學習,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在課前可以布置收集或閱讀關于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資料的作業。因此,所設計的導學案就要明示閱讀的要求,如《詹天佑》一課:我想向大家推薦閱讀關于愛國的作品____________,推薦理由是:____________。為了讓學生主動閱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①課前讓學生推薦閱讀書籍;②課堂上進行延伸;③課后推薦閱讀書目。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學完整組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會,分享閱讀的收獲。這樣以一篇引多篇、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就是要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一門學科,簡言之,就是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那么,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就要有語言文字的相關訓練,根據字、詞、句、篇來設計聽、說、讀、寫的訓練,同時訓練要體現目標性、層次性、多樣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設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導學案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從文中“____________”這件事的句子“____________”中的詞語“____________”中看到了一個“____________”的魯迅,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有學生這樣回答:我從文中“魯迅先生講自己碰壁”這件事的句子“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中的詞語“碰壁”中看到了一個“為了對抗國民黨反動派不斷遇到挫折但仍然堅持頑強抗爭”的魯迅,由此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具有這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所以才會受到那么多群眾的愛戴”。
學生從其中一件事情的一個詞語出發,對整件事情進行剖析,探索出這件事情表達的思想,提高了對詞語的領悟能力,以及對句子的鑒賞能力,這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踐證明,導學案具有“五個引領”功能,能讓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條理性和有效性,既能減輕教師課堂教學的任務,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語文學習變成一件輕松的事情。學案導學模式能將全體學生從過去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另外,學案設計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梯度導學的習題設計能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進而從整體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設計合適、針對性強的問題,充分發揮導學案的作用,進而達到生本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