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教育局,甘肅靜寧 743400)
學習興趣是小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和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所以,小學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數學教學目標進行具體教學情境的策略探究,找到能夠時刻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這樣既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又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是教育部門對小學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向。小學數學教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板塊之一,對小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也負有巨大的責任。基于教學情境實施有效的小學數學“激趣”策略,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能夠主動學習,達到保護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激趣”策略的引導下,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持續激發,所有的厭學、自卑等負面情緒都會被消除,相應地,給小學生帶來的是積極向上的態度、自信的性格等,同時高度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增加其和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機會,切實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為了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不斷探究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應該使用怎樣的小學數學“激趣”策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關心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快樂茁壯地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1]。
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激趣”策略的有效實施就是為了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率,即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效率。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不會重視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大部分時間都以自己為中心,單方面給學生“灌輸”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最終導致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都不高。小學生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大多在教師和家長的督促和幫助下學習數學知識,把學習數學當成負擔,學習效率低下,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是極其低效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實施科學的小學數學“激趣”策略,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督促時,依然可以自主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小學教師通過“激趣”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為小學生營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學習環境。
基于教學情境實施小學數學的“激趣”策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這種主動學習的習慣是小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養成的關鍵。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迅速,知識的更替速度也越來越快,如果小學生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激趣”策略的作用下,小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得以培養,面對所有未知的知識會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正面學習態度,這樣的學習態度也會被小學生帶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為他們“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應積極主動探究“激趣”策略,重視對小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2]。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進行思考時,往往是通過某些形象、生動的具體事物進行思考的,所以小學教學往往需要以一些形象、有趣的動作和事物為媒介,幫助其認知和思考。基于小學生這樣的思維特征,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實施有效的“激趣”策略,引導小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粉筆、糖果等具體的物品為小學生創設一個數學問題情境,在情境中用趣味性的語言配合動作演示,讓學生明白和掌握具體問題情境中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具象化的物品、動作等媒介進行自主思考,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從而保持高度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3]。
數學作為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極高的學科,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小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如此才能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所以,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實際水平去創設數學探究性情境,在教學情境中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究,激發小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會講到“20以內的退位減法”,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去創設數學探究性情境,進而實現“激趣”的目的。教師可先運用一些物品和動作進行演示,為小學生解釋數學加減法的內在關系,然后讓學生脫離這些演示進行加減法的探究,達到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可以興致勃勃地去主動探究數學知識間的規律和聯系,不僅實現了對學習興趣的激發,還實現了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激趣”的目的,教師應關注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圍繞其興趣愛好展開的“激趣”策略才是最有效的。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明白小學生對生動有趣的故事很難產生抵抗力,我們可以圍繞這一點創設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可以達到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還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愉快而輕松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近期在學生群體中比較流行的元素和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創設出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讓小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在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時,教師還可以把一些人生道理糅合到故事中,讓小學生在歡樂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例如,在進行“數的乘法”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西游記》元素、數字乘法和尊敬師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趣而簡單的小故事。故事中可以講述“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過一片桃林,孫悟空摘桃子給他們吃”的事件,教師在講述過程中要注意配合有趣的動作去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要及時拋出引導性的問題:“孫悟空打算給師傅和師兄弟們每人摘2顆桃子,那么他一共要摘幾顆桃子呢?”“摘回來的桃子先給誰吃,為什么呢?”然后改變故事情境中出現的數字,達到反復練習的目的,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大大激發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會要求小學生在座位上安靜坐直、認真聽講,極大地限制了小學生的天性,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厭學心理,更不要談激發其學習興趣了。數學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通過創設數學操作性情境進行“激趣”,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動”起來,讓他們去動手操作演示數學問題,這樣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操作過程中學到數學知識,培養數學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他們都參與到操作性情境中,在高昂的學習興致下進行數學操作,從而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4]。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結合生活實例去創設數學生活情境,讓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和事物,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于數學生活情境的創設,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可以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時引入生活實例,還可以設置數學生活實踐課程、數學生活場景表演等形式。這些都可以讓小學生切身接觸到數學生活情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了解,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而言之,基于教學情境實施“激趣”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有著極大的意義。小學生在“激趣”策略下,實現了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他們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將來的人生發展都大有裨益[5]。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以“激趣”為中心進行教學創新探究,通過我們的努力為學生創設更宜學、更寬松的學習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