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麗
(貴州省正安縣瑞溪鎮中心小學 貴州 遵義 563400)
在鄉村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和“寫”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讀”是為了更好地“寫”,“寫”是為了持續地“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以看出,在學習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日常教學中,鄉村小學教學中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太理想,特別是和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還有很遠的距離。
1.1 閱讀興趣缺乏。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兩個方面。閱讀,需要一個安靜的心境,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小學生的天性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較小,自控能力不強,缺乏抗干擾能力,這就對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產生了阻力。為此,在很多小學生看來,閱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是無趣,因此,他們的閱讀效果一直不是很好,針對這種情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成了當務之急。
1.2 必要的閱讀能力欠缺。鄉村小學生社會經歷太少,思維方式相對簡單,這決定了他們的閱讀質量不高。尤其是在面對知識性和邏輯性較強的文章時,常出現讀不懂、不知所云的情況,這就給學生的思考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閱讀效果可想而知。
1.3 寫作素材積累得不夠。寫作是把心中所知、所想、所悟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但鄉村地區,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豐富,思維簡單,積累的寫作素材不夠,由此,他們感覺無內容可寫,或造成所寫內容空洞。
1.4 語言詞匯表達貧乏。閱讀是一個積累詞匯的過程,是可以為寫作提供必要的詞匯支持的,詞匯是寫作的唯一載體。而事實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強,積累的詞匯更是不多,這種情況就嚴重影響到了語言輸出的質量。
在鄉村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是最為基礎的環節,大量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有助于高質量的語言輸出。用閱讀來促進寫作,寫作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閱讀。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并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技巧和新穎的表達方式。
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所選的教材內容通常是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篇章,在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熟讀課文,在教學時課時還應利用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抓住學生的情感興奮點,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到《曹沖稱象》時,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生可能會十分贊同曹沖的做法,然后會以他愛動腦為學習的榜樣;但是有的學生也許會產生自己的看法,對于大象的稱量,這些學生可能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不同就是學生思維的差異,也是寫作創新意識的源泉。因此,文本閱讀后寫讀后感的教學方式,能同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仿寫是分析范文的構思和句式結構等內容進行模仿寫作,仿寫也是借鑒和模仿其他人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來抒發自己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作文最初的階段就是仿寫,并且仿寫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從閱讀過渡到寫作,仿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結合課文來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雪后圖文質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寫方法值得模仿,讓學生仿寫兩段話,體會散文的韻味,感悟生活的美好。
在在教材當中,一些課文結尾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者可以繼續展開聯想和想象來拓展結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一些課文的結尾為自己作文的開篇,將自己的生活與課文充分結合在一起,利用自己的聯想拓展文章的情節。以《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文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對內容的理解,改寫或編寫故事,發揮想象力,想想小英雄雨來未來會怎樣,這種方式不但鍛煉了小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根據課文進行改寫能把“讀寫”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讀寫能力同時提高。
總之,鄉村小學語文讀寫緊密結合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有效整合讀寫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且還能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閱讀環境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擴大閱讀量,加強寫作引導,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