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靈麗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三合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觀察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其多依靠教師的講解,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向學生傳遞著教材上的眾多知識,不可否認,上述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著其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也要注意到,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其本身就對各種新奇、有趣的事物有著極強的探究積極性,相反,卻對一成不變的事物較為抵觸、排斥,為此,我們若是單純只采用口頭語言講解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將嚴重制約學生們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得他們產生語文學習是一項枯燥的學習活動的錯誤認知,這對其未來的語文學習極為不利。針對上述情況,我在教學中會想方設法為學生們創設趣味性較強的情境,在情境的帶入下,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往往能被輕松調動起來。例如,在教學《燕子》這一課文時,我并沒有直接開始文章的具體講解,而是首先借助信息為學生們播放了他們所熟悉的《小燕子》這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作為課堂導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里的春天最美麗……這首歌曲學生們可謂是非常熟悉了,在播放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們便跟著小聲哼唱起來,課堂氛圍非常融洽,也非常活躍。趁勢,我只需向學生點明本節課要學習的是一篇跟燕子有關的課文,學生們便自然而然能將對歌曲的注意力輕松轉移到對《燕子》這一篇課文的學習上來。如此,借助一首歌曲便很好地為學生們創設了有趣的學習氛圍,他們容易接受,學習興趣也會因此得以充分激發與調動。再如,在教學《火燒云》這一課文的時候,我率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展示了眾多火燒云的照片,隨后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課文,學生們也都聚精會神地聆聽,當我讀到“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靠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好笑,都笑了起來;當我讀到“可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的時候,他們變得比較緊張,都想跟著作者一起尋找不見了的火燒云;而當我讀到“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愛好它的孩子。一會兒工夫,火燒云下去了”的時候,學生們也都露出了遺憾的情緒,他們紛紛為漸漸消失的火燒云感到遺憾……學生們聆聽得認真,表明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以此為基礎,我再詳細向他們講解《火燒云》一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時,他們自然而然也便能感同身受般加以理解,進而從中形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更懂得了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要用豐富的想象力擁抱生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情境化帶入對于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提升實際語文學習效果所能起到的積極意義。
我國廣泛推行的“分層教學”充分契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著眼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因此,其在克服班集體教學“一刀切”模式、照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等方面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積極踐行分層教育的理念,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課堂提問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踐行分層教學的理念主要表現為教師面向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群體設置難度不盡相同的問題。大量的教育實踐也已充分表明,在課堂上進行差異化的提問,同樣也能起到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良好效果。對此,我感受頗為深刻。例如,在教學《趙州橋》這一課文時,我就針對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設置了難度略有差異的一些問題。針對語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所設置的問題較為簡單,像“趙州橋在什么地方?是由誰建造的?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什么?”“趙州橋橋長多少,寬多少?”“趙州橋的獨特設計有哪些好處?”等等,這些問題難度較小,學生們只需要認真閱讀課文內容,便能很快從中尋找到答案,這樣一來,其成功回答之后,能很好地樹立起語文學習的信心與自信心,而這又促使他們日后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針對學習基礎中等以及優秀的學生,我適當提高了問題的難度,像“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有關趙州橋的什么信息?”“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有關趙州橋的情況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樣寫橋的美觀的?”等等,這些問題難度不大,但是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概括能力,要將文章中的眾多信息以簡潔的語言高度凝練出來,這其實很好地符合了學習基礎中等學生的實際水平,既與課文內容相關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難度,能很好地激發起這部分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與了解的積極性,使得他們能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這樣一來,便能讓學生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語文學習問題,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自身關于《趙州橋》這一課文的認知也得以優化與深化。差異化提問對于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所起到的積極意義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