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輝
(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龍安鎮東堡小學 江西 黎川 344600)
有句老話叫做“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容易接受全新的知識。語文作為學生相對而言較為熟悉的課程,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各種體裁都體現了語言美。不過學生的經驗較少,能力有限,無法將文章中蘊含的美感挖掘出來,也無法感受語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多種方式挖掘課文中蘊含的美,讓學生感知到,并且產生情感共鳴,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同時,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
“讀”是語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想要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就得從“讀”入手。在教學任務中,通常會提出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要求,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體會文章的“美”[1]。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美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感受文章美的方法之一。不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會將朗讀的作用忽略,讓學生象征性的朗讀一遍文章,只要能流利的朗讀課文就會跳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教師打著課堂時間有限、趕課程進度的借口忽略了朗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有感情的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學生會對課文內容越來越理解,也會產生自己的感悟,還能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發現文章中蘊含的“美”。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勻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理解帶進情緒或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深刻的體會文章的思想,去感悟中朝人民用血凝成的友誼。
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十分豐富,經常會冒出新奇的想法。在小學語文中的審美教育中,將創造美當做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其重視起來,讓學生放飛想象感受文章中蘊含的創造美[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講解課文內容,因為學生只有對文章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結合文章內容根據自己的想象去表達美。
而這一過程,體現了創新教育、主動精神。教師要明白,創造的基礎是想象,只有學生理解了文章,才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美”,才能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文章。教師應該基于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做表面功夫,只是一味的讓學生欣賞美、感受美,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的將學生的創造美的熱情激發,將學生的想象力發揮出來。這樣一來,審美教育能達到教學效果,還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進行了教學。例如在教學《靜夜思》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課件朗誦。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文章中的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閉上雙眼,根據課件朗誦來想象當時的場景:天空中掛著皎潔的明月,月光是白色的,照在地上宛若白霜,詩人李白站在窗邊抬頭望著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家鄉,在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里,自己一人在外漂泊已久,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雖然文章中并未講到李白流淚的場景,但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使場景更加的生動形象,詩人的人設也更加的生動飽滿,學生可以更深刻的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走進了校園,課堂教學也越發的科技化。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課本中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從中體會到文章的“美”。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將帶有配樂的課文朗讀進行播放,通過生動、優美的錄音將學生“帶”到西沙群島。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西沙群島的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看著眼前的美景,聽著教師的講解,體會西沙群島的美。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有了提高,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提高了教學質量,也達到了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課堂教學一躍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審美教學,幫助學生培養審美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