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盆
(福建省晉江市僑聲中學,福建晉江 362271)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出現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其中較為常見,也是效果較好的方法之一,即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構建出相應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以加強對知識的了解。同時,應用該方法后,還能提升整個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加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促進學生參與進來,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重要幫助。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時,教師應有效應用情境教學法。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大部分知識點都是抽象的。教師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直接講解時,不僅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即便學生通過學習后掌握了這一情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遺忘大部分知識點,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運用。所以,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活動時,應加強對這一情況的重視程度,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合理融入當地地理資源,構建出合理的教學情境,通過該情境對學生加以引導,以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確保其能夠利用這些知識完成實踐活動[1]。以必修二“人口數量變化”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方案。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向學生發(fā)布課前準備作業(yè):調查你們小區(qū)最近幾年的人員變化情況。同時,以5~8人為一組,劃分出多個學習小組。之后,各小組成員根據這一課前作業(yè),通過對網絡資料的收集,結合教師的簡單指導,設置相應的調查問卷,并利用該問卷向小區(qū)內的所有住戶進行調查。然后,各小組成員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編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最后,在課堂上,各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將本組調查結果面向全班學生進行展示。這可以使學生在對人口數量變化情況有一定了解的同時,逐漸提升自身的實踐調查能力。
對學生學習來說,它與很多因素有關,興趣是其最為關鍵的因素。只有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其才會主動參與進來,并通過相應的學習手段,更好地獲取知識。所以,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時,必須提升整個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確保學生對該教學活動產生興趣。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并將其有效融入教學活動,通過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從而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2]。以“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城市,通過對整個城市的觀察,了解其所在城市的基本形態(tài),掌握城市內部土地利用類型,如商業(yè)用地、住宅用地、工業(yè)用地、交通用地、農業(yè)用地等,以及這些土地所具備的功能等,確保學生在未來工作中能夠了解各類土地的應用,發(fā)揮土地的最大價值,為城市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以往的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按照其自身的理解,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課程較為枯燥,加之所傳授的內容并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導致學生掌握情況并不是很理想,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影響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形成。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必須轉變這種情況,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yōu)閷W習的主導者。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則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法,即教師設置相應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探討,進而得到相應的結論[3]。
以“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一課為例。首先,教師應設置下述問題:“最近幾年,我國交通運輸布局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國發(fā)展帶來哪些影響?”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管理等能力,以4~6人為一組,劃分多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包括一名能力較強的學生,由其作為組長,一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作為小組內的幫扶對象。之后,各小組以上述問題為主題,結合自身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開展討論活動。學生討論時,并不是說教師完全脫離學習活動,而是在旁邊觀察學生的討論,若發(fā)現小組出現重大錯誤,應及時予以指正,以免影響學習的進度。最后,各小組得到結論后,由組長選擇一名學生,將本小組得到的觀點向全班學生展示。一方面,可以為其他小組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借鑒;另一方面,其他小組的學生還可以對其進行指正,從而得到更加準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地理問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科學技術的更新與換代推動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其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為各領域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其中也包含教育領域。大量實踐研究表明,教育領域應用信息技術后,一方面可以擴充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還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易于學生理解[4]。所以,要想進一步提升地理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還應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以“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一課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按照水循環(huán)的原理,利用計算機軟件,設計出水循環(huán)的動態(tài)視頻。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一邊向學生播放視頻,一邊進行簡單講解,將以往抽象的理論概念直觀地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自然界水循環(huán)的了解程度,知道地球各種水體類型及各種水體逐漸轉化的規(guī)律,掌握水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開展地理情境教學活動,教師還可以設計相應的劇本,由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而完成教學活動。采用這一教學方法,可以賦予枯燥乏味的傳統(tǒng)教學活動更多的趣味性,加強對學生的吸引力,確保其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準確掌握相關內容,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5]。以“行星地球”一課為例。教師開展活動時,從整個班級中選出10 名學生,分別扮演太陽、月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按照其在宇宙中的排列順序,對學生進行排列。之后,讓學生根據自身扮演的星體進行自轉或者是圍繞太陽公轉,演示出星體的運動情況。這樣由學生扮演地球,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轉與公轉具有更好的了解,同時掌握白天、黑夜之間的關系,了解月食等自然現象的發(fā)生原理等。
在地理教學活動中,開展趣味性的游戲,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進而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學到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6]。以“工業(yè)地區(qū)的形成與發(fā)展”一課為例。在上課之前,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設置出一系列與此相關的問題,之后按照“組內差異,組間相似”的原則,將學生劃分成5 ~6 組。然后,打亂教室現有布局,教師位于中間,將各小組成員聚集到一起,圍在教師周圍。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并給予學生1分鐘的思考時間。學生通過思考后,將答案書寫到答題板上,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答案展示出來,答對的小組加1分,答錯的小組不得分。在回答完畢所有問題之后,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勝,給予該小組學生一定的獎勵,若有多個小組分數相同,則繼續(xù)答題,直到選出優(yōu)勝組為止。通過這樣一種游戲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準確了解工業(yè)地區(qū)的相關地理知識,為這些知識的實踐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除上述方面之外,地理情境教學活動中,還可開展地理實驗教學,通過實驗的方式,使學生準確了解相關知識點[7]。以“山岳的形成”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實驗活動:選擇兩塊海綿,將其平行地放置到一起,然后在海綿的左右兩側,輕輕對其進行擠壓,發(fā)現在兩邊擠壓的作用下,兩塊海綿相接觸的區(qū)域開始逐漸向上凸起,且隨著擠壓的不斷進行,凸起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大。最后,根據這一實驗,師生得出以下結論:地塊運行時,兩個地塊接觸之后,形成相互的擠壓,然后受到擠壓力的影響,逐漸形成山岳。通過實驗的方式闡述了山岳形成的原理,將原本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易于學生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當前效果較好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應用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融入當地地理資源,加強與生活的聯系,賦予情境更強的探究性,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合理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游戲,并開展地理實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