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麗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云會中心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于兒童生活的綜合課程。小學低年段融入一個新的主要欄目——繪本故事。繪本是一種敘事文體,結合了兒童最喜歡的圖片和文字,它采用第一人稱“我”,以圖為敘事主體,降低小學低段兒童閱讀難度,同時以“親切感”進入孩子真切的世界。采用繪本教學,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易于孩子學習,同時能滲入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培養道德情操和法治觀念。
1.1 說明式敘事。說明式敘事通過繪畫的方式說明一個活動情境或過程,通常出現在正文中,如第一冊第1課《開開心心上學去》從兩個不同的孩子在家、上學路上及到學校的不同表現,來體現孩子上學的不同經歷與心境。
1.2 講述式敘事。講述式敘事是通過繪畫講述一個簡短故事或道理。它有時出現在正文中,構成一個欄目或環節;有時出現在教材下三分之一處,通過一系列連續的繪畫來講述故事,成為副版繪本。如第二冊第1課中《皮皮的故事》,通過連續八張圖片,講述了皮皮小豬怎么從不愛干凈整潔變為愛整潔的故事。
2.1 巧抓時機——讓繪本故事煥發最大魅力。繪本故事的使用時機,在教學中能否合理、高效使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把握時機,合理使用繪本,往往是教材使用的最大化效益體現。
(1)情境交融時,用繪本故事激發學生共鳴。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們讀故事時,他們會無意識地進入故事并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到達情景交融的時候,通過故事的方式,往往更易讓學生把握知識,接受道理。
如《可愛的動物》中的副版繪本故事《我和小蜻蜓》,我采用問題推進閱讀:“我”用什么方法表達對小蜻蜓的“喜愛”?如果你是小蜻蜓會喜歡嗎?怎樣做才是真喜歡?讓孩子把自己當成一只小蜻蜓,想一想小蜻蜓失去自由后可能遇到危險和感到的痛苦,進行移情教學,用繪本中的“我”來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指導正確的道德行為,明白:給予動物自由,才是真正喜愛動物,把保護動物落實到行動中。
在教學中,借助情境教學和現實生活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繪本學習的快樂,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引起深刻的共鳴。
(2)高潮起伏時,用繪本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繪本故事內容主要來源于兒童實際生活中,以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事件為故事原型,經過巧妙的文本加工產生的。繪本故事教學應自然地和兒童的生活進行鏈接,引發兒童與繪本故事中的主人公進行對話,深入思考探究。在進入課堂高潮時,一年級學生往往出現放得開,卻收不回的現象。快樂的課堂是我們追求的,但我們更希望孩子在開心快樂的同時,學會思考,反思自身,讓教學真正直達孩子內心。
在《大家一起來》一課中,通過教學,學生明白了互相幫助、合作的好處。接著老師趁熱打鐵,進入下一繪本故事《為啥合作不下去》,通過小組討論,聯系生活實際,明白合作不下去的原因,并派代表交流。教師隨機板書:“有分工、巧配合、遇問題、不埋怨”,知道合作需要掌握方法,才能體會其中的快樂。
思考,相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有挑戰意義的,但有時孩子會給我們意料不到的答案。互動交流中,我們更感受到“人小,心不小;人小,志不小”的志氣,讓孩子學會思考,才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2.2 二度開發——讓繪本故事更具張力。《道德與法治》中的繪本故事,直觀地呈現教材的內容與道理,若能夠巧妙利用,深度開發,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加深道德認知,培養多元化思維,達到普通說教無法比擬的效果。
2.2.1 放大繪本細節,讓繪本故事更具效力。注重細節是繪本故事的一個特點。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水平,指導觀察圖畫,對細節進行解讀,利于理解繪本故事,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1)解讀圖上細節,讓情境更有趣。在繪本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孩子們讀圖,讓學生通過畫面“讀”出其中大意,并努力引導學生去解讀圖上內容,關注圖上的一些小細節,發現問題,從而展開教學。
如:《上學路上》教材中插圖豐富。在教學中,我以“點”帶“面”,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將上學方式中“孩子父母沒時間接送,大家拼車上、下學”的上學方式作為1個“點”,然后開放上學情境,滲透“上學道路不同,和平、安全進入課堂”的規則和相關的法律教育。
當教師指導學生對繪本內容展開深度的解讀,用“放大鏡”去觀察,就會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發揮繪本育人的巨大優勢。
(2)細挖圖后細節,讓生活更有味。繪本圖后的細節,也起著極大的指導作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將細節無限放大,發現奇妙的地方,體會繪本的內在魅力。
在《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中,插圖中講道:“我的書包是奶奶親手做的”,在教學時,不僅要達到了“讓孩子知道自己書包從哪里來”這一目標,還要深挖這幅圖后面蘊含了不同的家庭情況,有著不同的期待;暗含情感之線:家人的愛。
2.2.2 補充繪本故事,讓繪本知識厚起來。繪本的內容豐富多樣,側重于圖片與文字的關系,但受版面等限制,文字、篇幅較少,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內容作出深刻的解讀,進行必要補充。
如第一冊第15課《快樂過新年》的第2課時“大家一起過春節”,以繪本的形式展示了過春節的一些習俗:掛燈籠、穿新衣、貼對聯,貼福字。但,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此時,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同時要關注不同民族的風俗。
2.2.3 改編繪本故事,讓學生思維動起來。兒童的生活是具體而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包含道德準則和實踐智慧。由于不同地區孩子學情的不同,教材中的繪本故事需要創造性的改編、調整,從而讓孩子得到真切體驗,調動其主動思維,獲得知識和技能。
如:曾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第二冊第5課《風兒輕輕吹》,這位老師改編了教材中《風的朋友》這一繪本,以畫配小詩的形式重新補充了詩句內容,將風的朋友呈現在孩子們面前,更貼近學生,有助于靈動地進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2.2.4 整合繪本故事,讓繪本與生活鏈接。在教學中,與繪本中人物進行多元對話,利于學生真情流露。因此引導學生認知繪本故事中的情節,給予充足的時間互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連接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認知體驗生活。在教學《我們有精神》中的副版繪本故事《誰精神》時,我這樣展開課堂教學:(1)看繪本故事,PPT呈現內容,找找,故事中誰精神?同桌討論:長得美、聲音響就是“精神”嗎?交流自己對“精神”的理解。(2)找找生活中“精神”的我們。(3)怎樣才能有精神?交流討論對比圖。(4)“我有精神小妙招”:讓孩子說說,怎么做有精神?當你出現不太精神的情況,你是怎么做的?聽聽大家的意見。最后制作“妙招分享卡”,送給好朋友。
通過這樣的教學,以繪本為切入點,聯系孩子的真實生活,最后用來指導生活,幫助孩子實現外在與內在精神的結合。
2.3 多元方式——讓繪本故事迸發活力。
繪本故事題材豐富,寓意廣泛,在教學時,通過表演、小游戲、想象續編等不同的實踐活動方式,讓靜態的繪本在學生腦海中“活”起來,讓課堂“動”起來。
2.3.1 演繹繪本:讓繪本故事成為課堂調劑品。繪本教學,不僅要閱讀故事或聽故事,還必須指導兒童與繪本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組織兒童表演,并通過表演體驗人物的思維和情感,親身感悟道德與法治教育意義,提升換位思考和移情能力。在《不做“小馬虎”》一課中,引導學生閱讀《小馬虎添麻煩》,接著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感受孩子自己落東西后讓父母送東西來所遇到的一些麻煩。學生通過“看一看,演一演”逐漸明白拖拉的壞習慣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愛。
樂學,是吸引孩子學習的基礎。在與繪本的互動中,一雙雙高舉的小手,一聲聲興奮的“我來”,讓繪本故事成為課堂的快樂點。
2.3.2 整合繪本:讓繪本故事成為精神成長所。繪本內容豐富,其中滲透著一些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一年級學生在認識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較低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把繪本知識進行整合,用繪本中的生活與人物的做法作參照,把自己代入故事中,促進學生自己精神世界的成長,提升道德品質。
如《別傷著自己》一課,繪本通過明明被小狗咬傷的生活情境,了解為什么會被小狗咬。然后,讓孩子聯系自己生活,思考“還有什么會傷害自己?”根據自己的日常的生活經驗,找出會傷著自己的一些做法,學會保護自己。接著,再次看圖學習繪本“受傷了怎么辦”。
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話題進行拓展,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一旦受傷后采取的自救自護方法,同時還要滲透“危險發生了,一定要告訴大人”這一思想,進而指導現實生活。
2.3.3 續編繪本:讓繪本故事成為思維迸發點。繪本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用圖畫與文字一起來講述,在繪本里,故事的生命就在其蘊含的道理中。
如《我不拖拉》一課,教師在教學最后環節講述故事《夢游拖拉國》。“麗麗在夢中接受拖拉國的邀請,參加跳遠比賽……,有的運動員比賽號碼簿不見了,有的運動員還在系鞋帶,”,教師讀到此,啟發引導學生續編故事,進一步感受做事拖拉的壞處。
孩子們通過自己續編故事,從講述拖拉的行為表現,探究活動心理,主動克服拖拉行為,和拖拉行為說再見,將道德意志落實到行動中,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3.4 創作繪本:讓繪本故事成為個性展示臺。繪本是教材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還要對繪本展開創作活動,延伸課堂訓練長度,引發展開推演式聯想,讓學生在創作繪本活動中達成認知系統的構建。
如《玩得真開心》中,教材中很多插圖有關“在家玩什么”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老師布置一個繪畫創作的任務:構思、繪畫繪本,將在家玩的情況直接呈現出來。成果展示時,有學生這樣說:放學后,我和鄰居小哥哥一起玩跳凳子,運動后休息一下,再一起看書。也有學生說:我放學后自己一個人玩,我喜歡觀察昆蟲。還有的說:我喜歡畫畫,看我畫得怎么樣……教師及時點評,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
以繪本創作形式展開學習,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繪本認識視野,幫助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松居直說:“好的繪本就像一顆快樂的種子,讓孩子們充滿喜悅,與他們一起成長。”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要合理使用好繪本教學,讓繪本浸潤學生心靈,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使道德無痕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態度,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