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中等專業學校 王 彬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多次推行實施教育信息化和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的政策。一線教師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往往流于形式,迫于完成任務,但困則思變,受本次疫情影響,廣大教師不得不重新思考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問題,深入探索線上教學的優勢。經過實踐,線上教學具有便捷性、資源豐富和大數據支持等優勢,但線上教學缺少師生互動、教學資源混亂、專業技能課實施困難。如何突破困境,通過對汽車維修專業課程線上教學實踐,發現存在的問題,為打造高質量線上課堂提供實踐參考。
通過前期的實踐,線上教學采用了多種方式,直播易于建立親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教學行為,但釘釘軟件后臺統計數據顯示,我校學生出勤率在80%左右,聽課時間在40 min的學生占比在60%以下,這些數據說明了線上教學的吸引力不足,以直播線上教學為例,主要存在滿堂灌、互動差和技能實施困難等問題。
疫情期間,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要求后,線上教學大面積開展,讓廣大一線教師措手不及,大部分教師將傳統課堂搬到了網上,對著PPT,打開白板講了40 min,回歸最原始“滿堂灌”模式,知識只完成單方面傳遞,沒有學生的反饋,缺少師生互動,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專業課教學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教師能熟練實施任務驅動和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真實工作環境,結合實訓設備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但線上教學沒有設備,沒有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發動機怎么拆卸、零部件怎么測量和汽車怎么維修等問題全靠教師講,脫離實訓室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沒有操作如何讓學生提升技能水平?這些都是專業技能課開展線上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微課短、準、精的特征滿足學生片段化學習的需要,符合職校學生心理接受特點。在線教學中充分合理地運用微課能解決專業課中遇到的問題。
微課的核心是“微”,針對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技能進行講解,是碎片化的知識,不用考慮知識的體系和銜接。課堂上教師要承擔的工作是“織網”,為學生搭建知識體系,創設知識網絡,然后在知識框架下學生借助微課自主補全知識空缺,實現知識全面化、具體化,教師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觀看微課的過程就是在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做好引導和答疑。片段式微課打破了“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實現課堂網格化、系統化。
專業課程在線上教學中最大的困難是實踐性環節無法開展,操作環節靠圖片和教師的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如發動機機油泵的檢修,該部分內容實施要點就是實際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完成技能提高和理論的提升。微課可以展示操作示范內容,學生通過微課學流程、觀細節,對該部分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復課之后到車間結合線下操作,就能很快達到教學要求。
合理運用微課資源對提高汽車專業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微課資源運用分為3個階段:課前啟化、課中內化、課后強化,本文以《發動機氣門結構與檢修》為例進行說明。
課前預習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將氣門的結構原理介紹和氣門損毀危害的微課推送給學生,云班課后臺數據可以統計學生預習完成情況,利用數據分析并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依據預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以便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另外微課這種預習方式,學生也樂于接受,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技能。學生學習被動變主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符合學生接受特點的微課資源是重點,拍學生想看的、能看懂的微課需要每位教師去研究探索。
微課細節展示清晰、操作演示直觀的特點可以解決專業技能課難上的問題。為了解決氣門拆裝與檢修等操作內容在線上教學時無法實施的問題,在線上教學環節中可以借助氣門拆裝和氣門檢修兩個微課,讓學生跟著微課學修車,帶著任務看視頻,記錄操作流程、觀察操作細節并找出操作注意事項,通過這些環節促進學生學習,微課代替了教師枯燥的講授,用相對形象直觀的方法,讓學生對操作環節有了基本認識,有效解決了線上教學中專業課教學困境,復課后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結合線下實訓,學生很快就能獲得技能提高,達到教學目標要求。
微課在課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中解決教學難點,課后仍可作為教學幫手助力學生進一步提升,一節課下來云班課記錄了每位學生的學習軌跡數據,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進行客觀評價,依據學生學習結果查漏補缺,定制個性化學習內容,讓因材施教更容易實現。例如評價結果顯示王同學在氣門檢修方面錯誤較多,課后就可以給王同學同步推送微課氣門檢修,并再次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和相關測試,查漏補缺,微課為打造私人訂制學習提供可能。
微課可以解決線上教學中的一些難題,但目前相關微課資源缺乏,特別是符合課堂教學實際、貼合實訓教學設備的微課資源少。創建微課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資源庫迫在眉睫,教師平時要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教學對象的特征決定了教學方式的使用,現在的學生都是新時代的網民,教師也要有互聯網思維,復課在即,線上教學活動并非結束,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值得每位教師繼續去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