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婷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啟慧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61)
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了,然而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小學生的心理等各方面會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造成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現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立德樹人,可以拆分成“立德”和“樹人”兩個詞,“立德”大致的意思是指要樹立自身的良好的品德和行為舉止,“樹人”指的是培養人才,樹立正確的形象,為后代做出良好的榜樣。[1]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地提出了:“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堅持以人為本,促使人健康的發展,成為具有道德思想和良好素質的人。在現代社會,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的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只關心學生的成績提高,忽略了學生的德育培養和個性發展,從而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良的行為,因此在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德育樹人,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知識面較為寬廣,其中還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氣息和思想觀念,教師可以將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能夠在這些經典的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中學習到良好的品德。由于小學生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都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能夠有效地讓學生遵守道德規范,讓學生從小就樹立良好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思想水平。同時,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待人真誠,為人友善、崇尚文明、追求真善美,做一個文明和諧的人,能夠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2]
3.1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自身遵守道德規范,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出一個榜樣,讓學生能夠在榜樣的影響下,積極的進行效仿學習,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需要在平時跟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是被動式的學習,而是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自主的進行交流學習。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教師要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學生的成長階段,當學生遇到困難或疑惑時,要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抒發自己的想法和壓力,讓學生能夠在關心愛護中學習和成長。這樣,學生就會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時,更加投入到語文德育學習過程中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3.2 在閱讀作品和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在語文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進行深入的挖掘,通過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德育品質。教師讓學生在閱讀具有深意的句子、文言文、古詩詞、小說片段等,通過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因素,讓學生能夠學習到其中的優良品質。例如,在學習魯迅的一段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分析這一段句子,教師鼓勵學生勇敢的向前走,不畏艱難,也不也不懼別人的質疑和嘲笑,在受到他人的嘲笑時,不自卑,相信自己就好。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些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和健康的思想觀念,能夠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3]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學生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海倫重塑命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而對生活更加的熱愛,并且對比自身的身體的情況,能夠樹立更加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了解該作品的作者人物背景,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然后從作者的身上以及作品當中學習到更多的德育知識,例如,在閱讀毛澤東的作品時,教師可以介紹毛澤東偉大的光榮事跡,人物背景,讓學生了解到他艱苦奮斗、樸實能干的精神。
同時,小學語文寫作練習也是能不斷的挖掘德育因素的,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積累德育方面的作文素材,長期的耳濡目染,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人品。教師在開展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圍繞某個主題來展開,不斷的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不同的主題,例如,可以是關于誠信的、孝順的、自信的、努力奮斗的、感恩等等,讓學生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深入理解,結合積累的相關作文素材,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從而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要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并且及時地在學生完成寫作訓練時,對每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和旁批。對于有些同學思想有偏差的,要及時的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于作文寫的較好的學生,及時的進行鼓勵,讓學生擁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3.3 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知識。在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課本里有很多的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的傳統知識文化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有效的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進行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其中滲透的傳統文化提取出來,著重的進行講解分析,并且還可以將在課文中學習到的傳統文化及時的進行總結和歸納,讓學生能夠全面的學習到其中的道德品質,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其中很多的古詩詞就弘揚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古詩詞,能夠切實的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偉大,領略到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內涵。例如在學習《示兒》時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同時介紹作者的人物生平事跡和經歷,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們身上存在的優秀品質,讓學生能夠在得到文化的熏陶之下,提高了自己的道德素養,感受到人文情懷。還有在學習《游子吟》這一首詩的時候,“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學生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雖然在整首詩中并沒有很華麗的詞藻,但是教師讓學生多朗誦幾遍,就能夠讓學生直觀真切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引起游子的共鳴。在學習完這首詩之后,教師就可以向著孝順父母的方向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同時,教導學生不要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而應該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讓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多去理解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惹父母不開心,努力學習來報答父母。
3.4 積極開展多種活動。在語文的教育過程中,實行立德樹人的教育,要讓學生能夠真切地去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組讀后感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完之后,真實地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學會進行反思,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優秀品質。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講一些優秀人物的事跡,例如可以講述雷鋒的故事,讓學生學習雷鋒精神:“雷鋒對生活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對新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美好的向往,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投入到工作學習當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愛一行,切實貫徹螺絲釘的精神,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艱苦奮斗,積極向上。”[4]講述完后,讓學生寫下一篇關于雷鋒的讀讀后感。及時地了解學生是否學習和掌握到了雷鋒精神,是否及時的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然后進行糾正。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讀后感,能夠了解到學生是否真正的形成了正確的三觀。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行語文主題演講活動、辯論賽等,選取一些關于道德素質理論的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開展演講活動,這樣就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長此以往,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意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八榮八恥的活動,可以要求學生背誦下來,每過一段時間,就讓在不斷重復背誦,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回顧這段時間自己的行為舉止,有效地加強學生自己的思考思考,檢查自己有沒有認真的去履行八榮行為,規避八恥行為。
3.5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德育教育。語文的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的范圍之內,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通過查找一些有趣的德育教育小故事,用多媒體的形式來播放這些視頻、圖片等,讓學生能夠加強對整個故事事件的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例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關于熱愛家鄉和愛護環境的小視頻等資料,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家鄉,從而更加的熱愛。觀看完之后,讓學生及時的進行反思,自己有沒有破壞自然環境的不良行為,教師倡導學生不要經常使用一次性的筷子;減少塑料袋的使用;不亂扔垃圾,和家人出去旅游時,在景區不制造自己的垃圾,將垃圾都帶走,不破壞環境;節約用電,水等,同時也要愛護小動物,讓學生能夠加強道德意識,提高自身的修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語文教師,要加強在語文德育教學過程中教書、立德、育人,積極地滲透德育知識,培養德才兼備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立德樹人的德育教育應當根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滲透,讓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教育的一種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讓學生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