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英
(四川省威遠縣兩河鎮光華小學校 四川 威遠 642400)
語文課程作為小學階段教育的基礎性學科,在現代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語言知識是小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而閱讀就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對各種語言的積累和利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因此在語文課程中要重視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培養學生對課程的閱讀興趣,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鼓勵學生進行對閱讀方式和收獲的積累歸納,從而實現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1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表面化嚴重。在現代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師實施課堂教學都需要通過閱讀進行展開,讓學生利用閱讀進行對文章的理解,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學生閱讀表面化的現象,很多學生都是將閱讀當作課堂任務,教師也是沒有對學生的閱讀進行重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是進行一些淺顯的閱讀,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及時的思考,對于各種語言知識也沒有進行積累,使得學生在閱讀中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收獲,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有效性提高。
1.2 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對學生的閱讀也非常重視,各種教學方式不斷出現,極大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不過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只是一味安排學生進行課堂閱讀,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進行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或者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對學生的教育指導,使得學生的閱讀過程過于枯燥,不利于學生閱讀時的積極思考,進而逐漸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
2.1 結合閱讀教學要求,創新閱讀有效性的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閱讀有效性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安排學生進行閱讀,還需要詳細教導學生各種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分析,才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因此在語文課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結合閱讀教學的要求,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愛好習慣,創新閱讀有效性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指導學生相關的方法,讓學生可以積累各種語言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促進學生對課文閱讀質量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2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具體情境的創設,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形成獨特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進行閱讀,促進學生閱讀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中《海底世界》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海底世界的各種動植物視頻,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然后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展示,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深入理解課文中的內容。
2.3 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指導學生深入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理解,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課后的練習,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各種不足進行分析和補充,然后再讓學生進行修改,安排學生進行課堂作文訓練,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中《趙州橋》這一課時,由于有些學生對課文中趙州橋描繪的方位情境不夠理解,因此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些介紹情境胡總方位的練習,如要求學生對自己房間的擺設進行書面說明,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述,從而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課文閱讀,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文水平,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情況的分析,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出發,創設各種閱讀情境,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安排學生進行對重點課文的深入閱讀,實現閱讀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