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琴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學區中心校 安徽 肥東 231600)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來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在調動起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開展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語文素養得到明顯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所以生活化教學逐漸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
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語文老師將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從而使學生激發起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欲望,老師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從而實現了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品味生活的效果,使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構建出集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
2.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教育情境中,學生很容易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變為形象的直觀印象,進入文章作者筆下描寫的生活場景中,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比如在學習六年級《燈光》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描寫的戰爭內容與小學生距離較遠,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生活中的場景來體會文章中那句“多好啊”背后的意義。“學生現在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學習,電燈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現在突然沒有電燈了?你會怎么辦呢?”學生說“沒有燈,有手電,沒有手電就點蠟燭。”“那么如果現在你點著蠟燭學習,你覺得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學生在老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展開思考,深刻體會到文章中那句“多好啊”的背后是革命先烈為理想而獻身的無私和偉大,進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2.2 豐富小學生生活化體驗。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要注重培養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而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提升小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文化素養和技能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在講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開展更加多元化的生活化閱讀,來促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魅力,豐富了小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生活化能力,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學習《臘八粥》這篇課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圍繞“臘八粥”來進行相關資料搜集,使學生對臘八粥擁有初步的認識,了解相關的風俗和臘八粥的做法。通過學生課前生活化資料的查詢為老師課上講解課文做好了鋪墊,同時也在作者描寫的臘八粥的文章中體會到“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表達”的涵義,進而激發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2.3 引導小學生細心觀察,發現生活的美好。“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的好習慣,并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的點滴感悟進行記錄,為接下來的語文寫作進行素材積累。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將生活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生活的美好。
比如學習《北京的春節》這課時,語文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重溫春節時候家家戶戶的溫馨場景,糖果、糕點、水果、餃子、滿桌子可口的飯菜,熱熱鬧鬧的嘮家常、看春晚,這一幕幕春節時的生活場景很容易喚醒小學生的情感和表達欲望。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圍繞春節的主題進行生活細節的重現,鼓勵學生針對春節時候印象深刻的生活細節或小事進行口頭描述,進而使學生擁有細心觀察生活的意識,養成細心觀察、感悟生活的好習慣,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4 組織思辨活動,讓學生感悟生活。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進行語言交流,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語言文字,并積極的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能夠在交流中對知識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學科特點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思辨比賽等活動,學生以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為依托來進行語言表達,這個既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和感悟生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營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在生活化教學中學生鍛煉了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實現了小學生知識、技能、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