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云
(安徽省合肥市滁州路小學,安徽合肥 231600)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未來學習的基礎部分。美育思想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還可以令其在學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在美育教育中,教師應注意,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應以小學生的需求為核心,培養其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其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設計。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學生短期的學習效果為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單一地以學生的成績為主,導致語文教學內容單一,如單一而重復地讀、寫與背[1]。很多學生在反復的閱讀與背誦中對課文內容不夠了解,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缺少了思考、探究、賞析,導致學得快,忘得也快。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趣味性、情境化的元素,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即使短期內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但無法長期令學生保持足夠的學習積極性[2]。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小學生年齡較低,生活閱歷較少,而教師在教學中加入的趣味性元素沒有以學生為核心,忽視了學生的喜好與感受,因此教學內容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語文教學效果不理想。
此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單方面地向學生傳輸知識,學生沒有足夠的主體性。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產生依賴心理,最終形成被動的學習態度。學生離開了教師和學校的管理,難以獨自進行有效的學習,無法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3]。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思想可以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讓其發現文章的內涵與深意[4]。通過運用美育思想,學生在發現美的同時,也可以真正認識到作者寫作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文本敘述的內容外,學生對作者、歷史背景等都可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最終在增強語文學習效果的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其次,通過運用美育思想,教師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令教學更加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特別是在教學語文文言文和詩詞等簡短但蘊含豐富美育思想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對小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進行熏陶,為其創設更加健康、輕松的學習與成長環境。并且,美育思想的運用改變了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教學方法。通過運用美育思想對課文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提高,學習語文的態度也更加積極自主[5]。
再次,通過運用美育思想,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滲透自然之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美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打開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門,使他們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例如,在教學《沁園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北國雪景的視頻片段來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同時鼓勵學生通過繪畫、表演、民俗表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學生在創造美、表現美的同時,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大自然,感知自然之美與課文之美的融合。
最后,美育教學可讓學生在鉆研教材時感受到文章之美。在小學語文美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優美的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在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將相關的語文知識與美感體驗進行融合,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剖析,使學生發現文章之美。例如,在教學記敘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文中的各種藝術形象,發現角色的道德之美、思想之美、品德之美,特別是任務語言、肖像、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欣賞美、感知美、創造美的同時,實現情感的升華與認知的深化,最終借助教材之美、文章之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可以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材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才收編入冊的。這些文章不僅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同時,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全新的認知大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語言美,引導學生對文中優美的詞句進行賞析,從而實現美育思想的滲透。在此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去思考和想象,自身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草原》一文通過描寫草原上不同的動物和景色的變化來展現草原的美,如對地界、小山丘、牛馬等事物的描寫把草原的美直觀化,但其也存在較抽象的描寫,如“茫茫”一詞。“茫茫”是指空曠和分不清邊沿。對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何作者不用空曠和分不清邊沿描寫草原而用‘茫茫’一詞呢?”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美”是需要感受和想象的,并且每個人對“美”的理解與感受是不同的,運用“茫茫”這一較抽象的詞匯可以突出草原那沒有邊界的自然美、生態美。再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教師可以通過配樂朗讀來引導學生感受靜態之美、壯闊之美與色彩之美,在深化學生認知的同時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是一門交互型較強的文學類課程,其教學內容包含較多思想與情感上的互動[6]。因此,即使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較簡單易懂,很多文章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種思想與情感的交流與互動中存在著情感美。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并體驗這種情感上的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游子吟》時,教師先可引導學生想象父母家人或好朋友遠行時自己的心情和想要叮囑他們的話,然后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想象自己離家時父母的叮囑與擔心,最后讓學生將情感代入古詩中,代入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學習中。通過此類“由近至遠”的情感交流,教師可以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和學習知識。
小學生的言談舉止與思維意識正處于發育初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模仿意識最強。對此,教師可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人物來進行美育教學,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鑿壁借光的匡衡等。教師可以講述這些人的人生經歷,讓學生對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深入感受其美德,從而向學生滲透美育思想[7]。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增強為人師表的意識,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美育榜樣。教師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線工作者,與學生的接觸機會最多,因此其自身的“美”直接影響著美育教學的效果。只有教師有美德,學生才愿意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電教設備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其豐富的資源、便捷的技術可以將美育思想更加直觀地展現給學生[8]。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材上的插圖雖然較符合文章內容,但過于單一。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教師可利用電教設備,播放事先準備的多樣的圖片或影像,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和學習知識。例如,在教學《走進西部》中,多數學生對“西部”是較陌生的,對西部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自然景色等都不甚了解。教師可以利用電教設備,將“西部”的風土人情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美。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聲音處理技術進一步渲染課堂氛圍,強化美育教學。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會涉及動植物,教師可利用電教設備播放動物的各種叫聲,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自然美、生命美。這樣不僅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當教學內容涉及母子、父子和朋友之間的情感時,教師可借助電教設備播放舒緩、柔和的音樂配合閱讀、朗誦,以展示文中所表達的親情和人性的感染力,令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思想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最后,教師還可利用電教設備為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場景。例如,在教學科幻類文章時,教師很難通過直觀的講解讓學生有所感知和領悟,而利用電教設備則可向學生直觀展示宇宙、海洋等內容,如利用AR 技術進行虛擬空間的模擬。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在實現預設教學目標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對學生進行美育思想的有效滲透。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下的美育教學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學策略,將教學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美育思想。在進行美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美育思想具有感受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單一地以考試測評為主,還要結合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思維意識和學習態度的變化進行綜合評價,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完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