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樂
(甘肅省武威新城區第一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導學是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對知識進行理解、吸收、內化、應用和延伸的全過程性的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在做課前準備時,不僅要做到準確、簡短、引導性強,還要把握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進入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在眾多導學方法中,微課導學是一種以多媒體為載體,能多維度、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并迅速切入重難點開展探究學習的導學方式[1]。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各種移動終端設備也越來越普及,人們可以借助移動終端設備和無線網絡隨時隨地觀看各種短視頻。基礎教育中也滲透進了短視頻,教育研究者將這種短視頻稱為微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痹谶@種大背景下,微課和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就成為必然趨勢。
微課的應用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名為微課導學的小學數學探究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以短視頻為主要教學媒介,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泛在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通過與外界不斷交互,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學習不是機械的記憶和重復的訓練,而是知識融入學習者知識體系的過程。依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言,學習者的自我體驗尤其重要。
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借助短視頻,實現了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教學方式,是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泛在學習是指學習可以發生在每時每刻,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以實現高效的學習。因為技術的發展,學習者可以通過移動網絡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各種學習軟件是實現泛在學習的有力支持。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以利用短視頻實現泛在學習[2]。
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情境創設、微課導學、疑難探討、總結提升。下面分別對這四個步驟進行闡述。
情境創設是指通過展示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化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階段。展示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如講故事、播放視頻、表演情景劇等[3]。教師設計的情境應該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實用性是指通過情境展示教學內容的實用價值,從學生的內在需求來促進學生學習;趣味性是指通過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帶來7 顆草莓和3 個盤子,讓學生將草莓平均分到3 個盤子中。學生通過動手分配,發現總是剩余1 顆草莓。然后教師要求學生用算式將分草莓的過程寫出來,以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之后,教師可以進入微課導學環節,這是本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微課導學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觀看教師預先設計制作的微課視頻,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預先設計好導學案,在導學案中設置若干個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看微課視頻解決導學案上的問題。只要順利地解決導學案上的問題,學生就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教師可以將一節教學內容分解成幾個微課視頻,每一個微課的播放時間在6 分鐘左右,以方便學生查找和觀看。例如,“時間的計算”一課可以分成兩個微課:一個微課講解同一個小時中分鐘的計算,另一個微課講解有12 小時分界線的小時數的計算。在學生自學微課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巡視,及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
通過微課引導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學生也會遇到一些共同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微課導學階段無法解決的。此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分組討論,而不是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許多學生觀看了微課視頻之后,仍然搞不清楚長方形的計算公式為什么是長乘以寬。在疑難探討階段,教師指導各個學習小組裁剪出5cm×4cm、6cm×8cm、7cm×3cm 三塊紙片,然后通過畫線,將紙片分成1cm 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方法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運用小組合作的數學實驗,學生解決了這個疑難問題。
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借助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可以豐富學生學習的體驗,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通過自學形成的知識體系不完整。所以,在結束教學之前,教師需要進行總結提升。教師可以先利用投影設備展示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學生一起回憶所學的內容,然后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例如,在教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五分鐘,通過課件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和學生一起回顧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方法。在一些關鍵的地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重新觀看微課視頻,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一種集信息技術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于一體的獨特教學方式,其改變了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4]。微課導學教學模式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主動建構知識視頻體系。在遇到困難時,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形式來解決,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微課導學模式解決了學生自主學習中得不到教師充分指導的問題,提升了教師的時間利用效率,實現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二是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在微課導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利用預先錄制好的微課視頻,教學效率比教師直接講解要高。這些時間節省下來,教師可以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如進行實驗、討論、總結等。
三是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微課導學教學模式,學生提升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持續發展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在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模式中,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能夠清晰地理解數學概念、數學規律的來龍去脈,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中[5]。認知結構的完善對學生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思維展示的全面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對問題進行分析、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從而增強學習信心,不斷提升數學素養。
合作技能是未來社會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微課導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較多的合作探究機會。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在解決疑難時,學生都可以進行合作探討,從而提升自身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微課導學注重“導”,學生順著導學的環節和步驟,能一步步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合作、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持久的練習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微課導學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學習,在解決問題的每個環節都能體驗到收獲的快樂,從而不斷激勵自己更加深入地進行探究活動,其學習興趣得到了普遍提升。
微課導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一方面,教師制作微課的信息技術能力制約了教學。制作高質量的微課是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的。但是,從事小學數學的一線教師普遍技術能力不高,制作出來的微課視頻質量不高。一些微課視頻學生不愿意觀看,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課堂缺乏有效的控制。在微課導學過程中,課堂學習的自主權在學生,而小部分缺乏自覺性的學生會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這種現象會加劇學生之間的分化。我們相信,隨著微課導學模式的進一步深入和信息化資源的逐步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總之,微課導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本節課要學習的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導學過程中激發對所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后期更好地開展深入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此,在開展微課導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教學目標放在具體的講授內容之上,還應將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之上。在具體的微課導入環節中,教師應合理采用情境創設、微課導入、疑難探討、總結提升等教學環節開展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在微課導學環節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