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杭西小學,福建光澤 354100)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體育教學的核心追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借助體育文化展開教學設計,使學生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體育訓練環節,自然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形成健康的身心素養。篩選體育文化資源、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強化體育文化活動訓練、延伸體育文化實踐維度,都能夠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帶來更多助力支持。教師要有體育文化傳承意識,利用多種體育訓練手段,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負責篩選體育文化資源,能夠為體育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啟迪,豐富體育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主動性。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具有體育文化滲透自覺意識,為體育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文化氣息,促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校園體育文化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行為為主要內容,以校園時空為載體,以校園體育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體育文化內容,不僅能給體育教學提供矯正的方向,對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建立也發揮了關鍵作用[1]。
校園體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體育文化內容,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教師也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好宣傳工作,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更多觸動。如體育場地的布設、體育口號的設計、體育精神的宣傳,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體育文化的存在。我們在體育比賽中常常會提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其實就是一種體育精神的體現。“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觀眾”,這些體育理念中都包含了豐富的體育文化內容。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講述一些動人的體育故事,宣揚堅守、勇敢、執著的體育精神,是對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播。學生在接受體育文化熏陶時,也會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這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
校園體育文化與德育、智育、美育相互支持,形成校園
文化體系。教師從體育精神、體育行為、體育物質文化、精神面貌等角度展開教學設計,能夠為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奠定基礎。
在體育學科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具有融合意識,結合體育文化教育展開教學設計,這些都可以為體育學科教學帶來更多助力支持。體育鍛煉既強調對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又關注對學生體育精神的灌輸。教師要在教學執行階段,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素材,讓學生在多重體育文化熏陶下形成完善的體育能力基礎。教師引導學生觀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比賽視頻,為學生講述一些體育故事,都能夠讓學生從不同方面受到體育文化的熏陶。體育文化為體育學科教學帶來更多指導和啟迪。教師要發揮關鍵作用,運用多重教學手段,為體育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創造良好的條件。
教師利用體育文化營造運動氛圍,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體育鍛煉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意志。
基于校園體育文化支持的體育學科教學,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順利進入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創造條件。體育觀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是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內容。教師要從更多角度展開教學設計和探索,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和接受熏陶的機會。
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環節,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體育文化方面的信息材料,對學生展開一定的體育精神方面的教育,都可以使學生產生更多思想的觸動。在運動規則設計、運動安全保護、運動道德要求等方面,教師都需要給出必要的關注,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自然形成體育文化素養。如團隊合作運動訓練,教師可為學生設定比賽對手,要求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對手,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為學生形成良好運動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運動需要有堅韌意志的支撐。小學生的運動意志力薄弱,因此,教師有針對性地給出布設,給學生提出更多要求,對其運動意志成長有重要幫助作用。
讓學生在豐富的體育鍛煉活動中自然形成體育觀念、體育精神,在自覺體育訓練中形成學科認知,這是體育教學的重要追求目標。在體育文化氛圍營造過程中,教師要具有觀照意識,要對體育運動資源、體育鍛煉場地、體育競賽器材、體育訓練服裝等有更多投入和設計,以促進體育文化的全面滲透[2]。
體育文化具有豐富的實踐價值,教師在具體運動教學時,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更多的梳理和管理,將體育文化作為重要教學目標滲透到體育教學中,這樣才能讓學生順利進入體育運動環節,自然形成體育精神認知基礎。如在體育課堂上,有一些學生會請病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有個別學生并非生病,而是不想參與鍛煉,教師在面對這種現象時,不要給予更多的批評教育,而是給學生講述一些堅強的運動員的故事,用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感化學生,這樣“病號”就會逐漸減少,逐漸形成體育精神。
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內容極為豐富。教師需要做好對應選擇,讓學生在運動中自然形成運動意識。
在設計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時,教師需要對學科教學內容、學生訓練基礎、文化對接現實、訓練活動內容、運動操作形式等多種制約因素展開對應調研,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多運動契機,讓學生在蘊含文化色彩的運動中發展身心素質。
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自始至終滲透一些體育文化因素,這對提升學生的運動素質有更多幫助。如學校舉辦廣播操比賽,班級訓練環節會出現許多不和諧聲音,有學生出現運動懈怠心理,進而影響整個班級的訓練。教師在發動和組織訓練活動時,要給學生播放大閱兵場面,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讓學生向軍人學習,唯有嚴明的軍紀,才能形成戰斗力。這個舉措有豐富的促進效果,學生都能夠自覺進入訓練環節,其思想認知也在悄悄發生變化[3]。
校園運動會、體育節、單項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廣播體操比賽、拔河比賽、球類聯賽等,都屬于體育文化視域下的運動項目,帶有濃重的體育文化色彩。教師要與學校領導達成共識,在各個運動環節中滲透體育文化,讓學生在多種體育運動中成長學科認知和思想品質。
體育課堂教學離不開體育比賽。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準備更多體育精神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尊重對手、尊重裁判。例如,在籃球比賽中,學生很容易出現爭執現象,因此,教師應先為學生做出引導,要求學生能夠本著禮讓的態度對待對手和比賽。這樣,學生在具體比賽過程中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爭執現象大大減少。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體育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延伸體育運動實踐維度,這是體育文化極力倡導的精神,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運動認知。教師應理順體育實踐探索路線,明確體育實踐目標,這樣才能形成嶄新的體育文化塑造力量。
要想延伸體育文化實踐維度,教師要為學生帶來更多終身體育鍛煉的啟迪。在教學實踐中,作為體育學科教學設計者的教師,要對教學環境、運動條件、學生接受程度、校園體育氛圍等因素展開整合優化處理,以提升校園文化滲透頻度,讓每一項體育運動都能夠與文化相融合,促使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形成嶄新的文化情結。
為提升學生的運動品質,教師為學生布設課外訓練任務:每天要自覺做立定跳遠50 個,可以讓家長和同學做證。學生接受任務后,剛開始還能夠堅持,過了一段時間,很多學生選擇了放棄。教師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利用網絡互動平臺發動學生展開對應討論,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展開引導和教育,建議學生家長都行動起來,監督學生的課外運動和訓練。教師的倡議發出后,很多學生和家長都積極行動起來。學生從課外運動訓練中獲得的認知也更為豐富。
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構建不能僅憑有限的課堂教學,需要在更為寬廣的校外訓練中實現運動目標。教師不妨通過遠程教育等手段,監督學生校外運動訓練的開展情況,為學生傳授更多運動技巧和方法,滲透更多體育經驗和文化,促使學生自然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對此有比較清晰的認知。為促使學生自覺樹立運動意識,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布設長期運動任務,還要經常舉辦一些體育運動競賽,利用比賽來檢驗學生運動訓練成效。如長跑比賽,最能夠考驗學生的運動意志,也能夠檢驗學生平時的運動水平。學生在這樣的運動中會暴露出許多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運動反思,從而讓學生在平時能夠自覺參與運動訓練。
體育文化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體育文化內容,能夠為體育學科教學注入豐沛活力,對成功形塑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整合篩選體育文化信息、營造體育文化活動氛圍、強化體育文化活動訓練、延伸體育文化實踐維度,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