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月英
(廣東省湛江市第十七中學 廣東 湛江 524000)
在平時的說明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老師往往僅就內容評點分析,或者先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套用、去閱讀,這就致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本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與規律而從“要我學”變為“我會學”。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借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我認為當前推行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法,很切合教學實際,能使學生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學效果會更好。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是從不懂到懂、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指個體借以獲得信息、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知覺、記憶和信息加工等心理過程。老師在講授課文之前,學生的認知點(或稱知識特點)是“不懂”,如果老師一來到課堂,就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滔滔不絕的講,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基礎好的、悟性高的學生,或許就“懂”了,而基礎差的、悟性低的學生,或許就覺得一片混沌。對基礎差的、悟性低的學生來說,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自我的認知過程斷了鏈。我認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法能較好地把“斷鏈”接上,它能讓學生找出自己的“不懂”。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都配有教材講解,這些都為說明文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教學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時,放手讓學生看著學習目標自學,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問題做上記號,對課本的內容知識找到自己的“不懂”。學生找到自己的“不懂”,才有知識的需求;而我有了學生知識的需求,才有教的方向與目標,有了方向與目標,就能擬定“后教”的內容與操作方法。學生的學與我的教是有先后的邏輯關系的,是辨證統一的。教法促進學法形成,學法促進教法發展,這應是教法與學法辯證統一關系的實質。[1]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正是符合了人這辯證統一的認知規律。
目標是牽引學生行動的指南針。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才有學習的熱情。我國現代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專家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2]先學,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后教,也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是科普說明文該學什么?科普說明文是以介紹科學知識和說明方法為主的,老師引導通過閱讀,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當然是科普文章教學的一大任務,但絕不是唯一的任務。《中小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教學目標中明文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識要點,只是科普說明文學習其中一小部分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問題、細心觀察的科學態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的光輝。這些都應成為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內容。為了更好讓學生把握學習的要點,我在教說明文時,提出了“把對象,抓特征,講方法,理順序,品語言”等五個重點學習目標,學生抓住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教學就有了重點。
有了目標,接下來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呢?說明文相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內容枯燥,即使是文藝性說明文,它也沒有小說那樣有動人的情節,沒有散文那樣優美的意境,沒有詩歌那樣有和諧的韻律,因此學生對說明文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課,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運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法,必須保證學生有課堂的自主性,那么,教師的角色就“不是站在學生對面指揮、命令學生的長官,而是深入學生內心,輔助、幫助、協助他要求上進的那部分腦細胞成長、壯大、擴大范圍的服務員”,[3]而學生就是主角。學生有了課堂的自主性,就有了自我的學習思維空間,在文本的時空馳騁,滿足了內在的求知欲,學習力量,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得到調動,學生對學習自然就有了興趣。
總之,我認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法的優點突出,是目前很切實的教法。只要我們老師大膽實施、貫徹“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認真去總結、反思,不斷地探索,就會有新的發現,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