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有物質力量難以匹敵的精神力量。武術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青年流行文化產生于青年社會群體,被青年人所共享,是青年人群在社會參與中一種特殊的行為取向與價值取向的表達。
武術文化需要走進青年,在青年群體中傳播,就必須融入青年流行文化。武術文化如何在青年流行文化語境中找尋契合點,如何讓武術文化在青年群體中走向潮流,是武術文化從自覺走向自信的關鍵一環,也是武術文化傳播未來發展的重要走向。
蔡炫[1]指出青年流行文化是社會流行文化的一種,是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是發端于青年、傳播于青年、作用于青年群體的流行產品、思想觀念或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其流行與發展符合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點。從這個概念出發,可以看到,青年流行文化常常被歸為流行文化之下,青年只是一個群體的界定,重點旨在突出流行文化。事實上,青年流行文化混合著青年文化與流行文化這兩個概念,把青年流行文化單單看作為一個下位概念并不能突出青年群體的重要性。李興武將流行文化界定為大眾中流行的文化,它是伴隨西方后工業社會發展起來的,以流行趣味為引導,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娛樂快感為目的的世俗的大眾日常生活文化。流行文化與青年文化相互交錯,在多數時候,流行文化或時尚的風向標常常是青年文化。青年流行文化正式這種交錯下的產物。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革,與科技產品的迅速更迭,極具感染力與傳播力的流行文化滲透進青年文化之中,并成為青年文化的主流。青年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其傳播的重要性與巨大潛力不容小覷。雖說流行文化在誕生之時就被冠以非主流,亞文化之名。但是在其發展的路徑中,青年流行文化在現代社會下逐漸開始顯現其獨有的特殊價值。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上看,當代青年成長于網絡時代,由于較早受到網絡時代信息傳遞壁壘被打破以及信息快速更迭的影響,青年的思維更加開闊也更加包容,樂于接受新興的傳播方式所傳遞的信息。這導致青年在對接收信息的傳播介質選擇方面更多元,更具有個性化。而且在傳播形式上,主流文化所傳播的嚴肅理論文本相較于青年流行文化所傳播的具有極大感染性的通過視覺圖像,身體交互等方式呈現的具象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讓青年產生倦怠。在傳播效果上,主流文化在傳播設計上仍然追求單向輸出,這種強烈的有意識的傳播行為在遇到追求個體需求與個體價值的青年群體時,會產生吸引力與感染力不足,甚至是出現排斥現象。而青年流行文化因其特殊的時代環境,所表現出來的互動性,新潮性,多元性,更易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
從表達呈現方面來看,青年流行文化借助各種網絡平臺,通過現代科技的大力推廣,在多個領域快速發展,與影視,游戲,廣告,服飾,飲食等文化相互交融,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興元素。這些元素通過圖形,聲效,影視,舞臺,游戲交互等多種內容表達方式迅速吸引青年群體。獨特的視覺文化使得文化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想象體驗。混合了多種表達呈現方式的青年流行文化塑造了一個可以被觸及,使之能夠置身其中的文化空間。這樣的文化空間讓文化傳播更加具象,也更加具有穿透力。青年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審視青年流行文化中的價值,并使之充分發揮于武術文化傳播之中,探索武術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語境下的傳播,讓武術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關博[2]指出,武術文化是武術脫離于基本的運動形式進而衍生為一項具有復雜特征的文化體系,其根本在于武術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和哲學思維。武術文化所帶有的這種特殊的含蓄性與哲思,在傳播的過程中面臨著吸引力的缺失。武術文化需要用一種合適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并自然的融入大眾生活之中去,使其內涵被大眾接受,吸納。青年流行文化提供了一種思路。流行本就帶著廣泛傳播的特征,青年流行文化在青年文化生活中,具有強烈的滲透性,不管是在生活方式還是在文化交流上,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文化生活組成結構的客觀因素之一。武術文化如若能在青年流行文化中傳播,就可能使得武術文化成為一種風潮,引起熱烈的關注與討論。反之,武術文化的內涵沉淀,會讓青年流行文化更具備理性色彩,從而緩解青年流行文化中過度娛樂化的問題。
霍爾在符號理論、結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們提出了信息傳遞中的“編碼與解碼”理論,其核心觀點在于,信息中的主要意義并非經由線性的、直接的符號傳遞,而是通過隱含的編碼。在傳統的武術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長時間的思辨與符號編碼的解譯程度偏高,阻礙的在群體中快速的流動,使之傳播效率低下。而青年流行文化提供的符號編碼相較而言解譯程度較低,在解譯的過程中,往往無需借助高智力與高素養的思辨。這樣的文化傳播有意識的開始打破專業壁壘,縮短了受眾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傳播的流動性。
諸多的合理性讓武術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語境中的傳播成為可能,隨著時代成長變遷,融合發展的合理性必將越來越凸顯,并受到大眾的接納與喜愛。多元化,個性化的傳遞不僅使武術文化得到多維展示,更將凸顯其多面屬性,使隱藏在文化外殼里的核心內涵得到挖掘。
武術文化帶有相當大的傳統性色彩,并認為越是傳統的越能代表武術的內在文化,在以往的傳播理念中,往往伴隨著兩種主張,第一是批判性的指出在現代主義文化傳播充斥著“娛樂至死”的精神,以追求純粹感官刺激為目的,無法汲取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養分。第二種主張則是,緣起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在政策上,對于武術文化的傳播有著很大的傾向性。隨著科學與技術以一種“解放的力量”登場,加速改變物質世界的面貌,技術賦能深深影響著文化傳播理念轉變。大數據時代的傳播方式與體系,改變了傳統媒介體系所構筑的傳播范式。傳播速度快,傳播強度大,傳播多元化以成為全球化時代文化傳播的特點。互聯互通,多點傳播的模式與線性傳導,精英傳播的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科技革命的速度加快,數據與網絡將會更深刻的改變如今的生活方式。武術文化想要在青年流行文化中更好的傳播就需要找尋一條更為現代的傳播邏輯,遵循現代性的傳播原則。
縱觀武術文化傳播形式的發展,可以發現,以文字介質為主的印刷制品傳播和以語言介質為主的聲音傳播是武術文化最重要的兩種傳播形式。如在武術教學中,一些老師傅往往會背誦一些口訣或者詩歌來幫助學生理解動作的精髓,這些口訣往往有一些短句組成,有些短句就需要師父口述來講解其中的文化內涵。而這兩種傳播形式卻各自具備一些有限性。口語媒介傳播由于其只能是面對面的有限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超出了這個有限的范圍,信息的交流與傳播將難以為繼。文字的產生不僅使人類真正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的生活方式,開啟了人類文明創造、交流、傳播和傳承的過程。正如恩格斯在總結文字的產生及其價值和意義時所說:人類“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但文字媒介無法用直觀的方式來傳播客觀經驗。想象為文字媒介傳播帶來了更多的空間,卻也排斥掉了統一性。當前,新的媒介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全新的變革發展時代,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媒介的融合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青年流行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更為多樣的傳播形式,這也是當前流行文化語境中所倡導的多元性的體現。媒介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發展趨勢就是人的延伸,以人為本體,用工具來擴展自身的能力。就像麥克盧漢所提到的,媒介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理解與思考的習慣,媒介是人的延伸[3]。在當前社會變革和媒介融合發展的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武術文化要順應媒介變革的歷史趨勢,找準新舊媒介各自有利的生態位,充分利用新舊媒介各自的優勢,實現新舊媒介融合協同發展。從青年流行文化中多思考、再探尋。
如果深入的了解青年流行文化,會發現創新是成長與發展的原動力。青年流行文化發端于青年、傳播于青年,具有青年思想的獨立性與創造性。這些文化在青年群體中不斷發展、重構與再創造。武術文化是前現代社會中不同歷史階段對此前文化繼承與再創造的一種歷史累積,在其歷史演進發展過程中,人們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傳承經驗,形成了一系列傳承理念。面對已然成為歷史的傳統武術文化,不可否認有些部分確已失去價值和意義。如在處理師徒關系上,強調繁瑣的尊師禮節,師父之命不可違等。這種觀念和行為顯然與現代教育觀向抵觸。面對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對精神文化的新期待,面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文化形態、藝術表現方式、傳播手段的歷史性變革,武術文化演進再次面臨新的挑戰,其現實生命活力的激發考驗著當代人的智慧。青年流行文化注重打破傳統,敢于質疑權威,向保守主義說不。正是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了,為青年流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文化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是滿足這一歷史要求的必然路向選擇,也是武術文化現代性演進在新時代的內涵體現,還是適應智能革命背景下文化與科技融合新趨勢的未來取向。
深處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我們,被各種文化所浸染,文化的發展也隨之被嚴重的同質化,標準化。對于多數青年來說,以科技產品為媒介所生產的文化產品更加具有吸引力。青年流行文化推崇視覺文化,各種短視頻的火熱表現出了傳播方向的轉變。原始樸素的傳播思想觀念已經不能再滿足各個階層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需求,這就使武術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傳承延續的過程中出現危機。以新傳播思想為引領的武術文化,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蛻故孳新”的揚棄,又是對現代性進行具有中國主體性的“反思”,還是以自身的價值內涵與屬性對青年流行文化的融涵與重塑。中華武術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有機體,經由數千年演進,累積了極為豐厚的歷史底蘊,包含著豐富的精神智慧和獨特的思維方法使其具有跨越厚重時空帷幕的歷史靈性。盡管傳統的古老軀干上存在喪失活力 的枯枝,但其所內蘊著的優秀基因依然能夠催生新芽、煥發生機。進入青年流行文化語境中,武術文化經由百余年的演進和轉換,融入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新的活力,適應青年流行文化演進特征與發展需求的理念和思想,探索一條既能超越融合青年流行文化,又能保持武術文化特質的現代文化發展道路,武術文化傳播進一步探索的時代命題。同時,中華武術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包容性極強,只有中華民族這樣的具有開放包容胸懷的民族,才會容納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交匯。青年流行文化極具現代性,是現代化文化的成果。而現代化作為社會變化的一種進程,不可避免地要與傳統發生互動,現代化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從各種社會內部的武術文化傳統本身出發,加強對武術文化傳統的研究。武術文化傳播想要在青年流行文化語境中筑牢根基就必須秉承適應原則,在包容中尋求發展。
傳播形式往往隨著傳播媒介的改變而做出適應性的更新,媒介融合成為網絡信息時代的特色。青年流行文化傳播場域為普通群眾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表達和溝通的平臺。賦予了每個人表達的權利。影響力巨大,讓場域內的受眾在更公平、更包容的環境中去接受信息和表達觀點。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場域所展示的來的權利更多的是一種具有離散性的,具有話語生產能力的權利。這種權利表現在更多樣的傳播形式之中。武術文化的傳播需要賦予大眾這種離散性的表達的權利,讓更多的人獲得武術文化參與感。而拓展與應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傳播形式,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幾種重要的傳播形式中的實踐:
電影對武術的國際推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曾經的一部少林寺,引起了眾多國外友人的關注,激起了他們想要學習武術的熱潮。然而,曾經的與武術相關的電影多注重與感官上的刺激。缺乏對文化背景的深度探討,導致,武打片只留下短暫的輝煌。求變是目前武術電影需要考慮的。如何挖掘武術文化來講好中國故事是,武術電影轉型的關鍵。
通俗文學作品:相比于嚴肅文學,武俠小說,網絡文學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也受到大眾的追捧。文學作品即富有親和力,又便于大眾接受。所以,在創作更多的通俗文學,是便于從領域內向領域外傳播的。問題在于,通俗文學要減少純感性、純娛樂化的價值輸出,既要在通俗中體現深度,又要在娛樂性中體現思考。
網絡文化空間:網絡文化空間的塑造更為獨特,如以青年為主體的B站流行文化網絡社區,基于對祖國的深沉熱愛,B站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進行創新性發展,通過拼貼完成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建構。文化空間的文化意義需要人的在場來確認,B站青年在這一空間中共享文化符碼,用他們的方式踐行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武術文化需要好的網絡文化空間也可以借鑒其發展邏輯。
應用并不是說生搬硬套,將青年流行文化的傳播形式生硬的轉移到武術文化傳播之中。更應該做出適應性的轉化,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將這些傳播形式融入到武術文化傳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