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葆暉 華南師范大學
大學作為我國教育的最高殿堂,承擔者培育祖國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希望,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身體健康的塑造也十分重要。近年來,我國愈加重視高校學生體質健康,并圍繞著“強化高校體育課外鍛煉”頒發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為各高校提供指導意見。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次年6月11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經常組織校內體育比賽,支持院系、專業或班級學生開展體育競賽和交流等活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成立不少于20個學生體育社團,采取鼓勵和支持措施定期開展活動,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傳統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體藝,2014)。因此,在了解高校學生課外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如何總結并借鑒高校強化學生課外鍛煉的做法與經驗,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以華南師范大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向學生發放問卷、邀請體育老師、學生會體育部及體育社團負責人等具有代表性人物展開訪談,深入研究學校為強化學生體育課外鍛煉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做法及經驗。希望通過了解當前本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學校采取的強化措施,明確阻礙課內外一體化發展的原因,提出相關建議規范高校在此方面的管理與監督。旨在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我國高校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及實踐參考。
1.文獻資料法:以“課外體育鍛煉”“強化措施”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等平臺檢索文獻資料,通過分析獲取課題研究的思路。
2.問卷法:利用“問卷星”圍繞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設計問題。問卷的題型設置為單選題、多選題和量表題,共計29道問題,分3個維度:①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②高校學生鍛煉現狀;③影響高校學生課外鍛煉的因素及其程度。
3.訪談法:訪談學校體育教師與體育社團負責人,了解他們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看法和建議。
4.數理統計法:運用問卷星、SPSS 24.0等工具,根據數據類型和研究目的對數據進行針對性處理。
在高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方面,鄭衛紅以鄭州市6所大學12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大學生參與鍛煉情況、頻率、形式和大學生體育興趣等方面入手,發現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率較高,但參與時間較短。高校在組織管理上比較松散,活動項目大多在校內缺乏多樣性(鄭衛紅,2008)。文小軍采用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等方法對我國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影響高校學生進行鍛煉的主要因素是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師資和學生興趣(文小軍,2009)。
在高校強化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體做法方面,劉雪蓮通過研究指出強化大學生體質健康與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必須重視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加大宣傳工作力度、資金投入與體育場館的建設力度;做好對學生的引領工作,培養學生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劉雪蓮,2018)。丘樂威等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為例,將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納入課程成績構成、建立課外鍛煉管理系統、制定相應考核辦法和評分標準,通過監測體質測試等數據檢驗課改的成效(丘樂威等,2020)。
綜上所述,大部分高校學生參與鍛煉的情況都不樂觀高校課外鍛煉成為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但對鍛煉動機的影響因素缺乏系統分析使相關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
1.體育素養納入評優系統
《華南師范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評選辦法》第四章獎學金評選規則第十二條規定,綜合素質測評包括思想品德、學業表現、專業技能與創新、藝體素養、社會實踐與創業五個模塊。其中,藝體素養應占綜合素質測評總成績的5%~10%,主要考核學生的文學、藝術、體育素質,考察學生是否致力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拓寬視野,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獲得一定獎勵表彰,或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2.成立各級學生會體育部及體育社團
華南師范大學目前已在校級、各院級學生會成立體育部,專門組織管理體育活動,宣傳體育文化知識。此外,還成立了由校社團聯合會統籌管理的各類體育社團,一方面對內組織相應課外鍛煉活動,另一方面對外舉辦體育活動。而學校在社團活動中提供經費支持,并每學年更新社團管理規定,不斷完善管理規章。
3.積極舉辦各類體育賽事
華南師范大學鼓勵各級組織舉辦多種體育賽事活動,如校體育運動委員主辦、各級學生會承辦的田徑運動會和“陽光體育”系列賽事(足球賽、籃球賽、乒乓球賽、排球賽等),校體委、學工辦主辦的陽光悅跑活動等。
4.提供場館設施
整體上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場館設施類型較為齊全,但其數量、收費、開放時間仍有不足,大部分場地僅供教學與訓練使用。在訪談過程中,也有不少體育組織、社團負責人表示舉辦活動時經常收到場地限制的情況。
本研究以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其課外鍛煉情況的現狀,本調研小組提取了樣本對于課外鍛煉的看法及其影響因素,在呈現華南師范大學學生課外鍛煉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同時,以點帶面地挖掘出國內高校大學生課外鍛煉的共性問題,為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健全學生體育鍛煉制度提供參考。
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線上形式填寫,我們要求被調查者尊重客觀事實,按實際情況作答,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由于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本次問卷調查共得到577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剔除部分無效問卷,最終得到522份問卷,有效率為90.47%。運用問卷星數據處理系統、IBM SPSS Statistics 23.0等工具處理數據,根據數據類型和研究目的對數據進行針對性處理。
華南師范大學學生課外鍛煉情況分析:
(1)學生對課外鍛煉興趣較高,但實際鍛煉情況不容樂觀
根據調查結果,本調研小組發現學生對課外鍛煉的興趣較為濃厚,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學生實際課外鍛煉情況卻不太理想。表示對課外鍛煉“很感興趣”的占16.09%,“較感興趣”的占42.53%,累積近六成,說明學生對課外鍛煉興趣較為濃厚。大部分學生平均每周進行課外鍛煉的次數為“1-2次”(占比55.17%),且平均時長在1小時以內(累積占比82.76%),低于教育部要求的“每周三次以上,每天一小時”的要求。
(2)學生課外鍛煉種類較為豐富,田徑與球類最受歡迎
在課外鍛煉項目選擇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占65.52%的“田徑”,其次是37.16%的“球類”。同時,也有不少學生選擇“自行車”“健身房”“游泳”“其他”等體育項目,說明學生課外鍛煉的種類較為豐富。
(3)校內免費場館成為學生課外鍛煉的首選場地,但學生對其滿意度一般
在課外鍛煉場地的選擇中,近九成學生選擇了“校內免費場館”,其次是“附近空地”。但是,在對校內場館的滿意度調查中,“數量及類型”“收費標準”“開放時間”三項指標中得到“一般”評價居多,分別占48.28%、53.64%、46.55%,說明學生認為校內場館建設仍有待改進。
(4)學生進行課外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與緩解壓力
絕大多數學生表示課外鍛煉目的是“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和“緩解壓力,舒緩壓力”,占比均超過八成;其次分別是占35.44%的“消遣娛樂,結交朋友”和24.71%的“應對考試,提高成績”。可見,學生進行課外鍛煉主要是為了自身健康和情緒舒緩。
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在滿足學生課外鍛煉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建設充足數量的場地,并引進更多鍛煉器材,為學生課外鍛煉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同時,應根據學生的課余時間分布情況科學地安排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時間,并在特定的時間面向師生免費開放。加強對體育場館、設施的規范管理,提高場館的利用率,為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提供有效的設施條件保證。
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體育健康教育和科學化體育鍛煉的宣傳,如舉辦體育鍛煉知識講座、建設體育文化長廊或展示欄、開設體育文化主題廣播等,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激發學生參加課外鍛煉的積極性和興趣,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
將體質健康指標列入教學考核體系,提升體質健康在教學考核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促進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同時,通過學校、學院、學生的三級聯動,動員并安排校內體育相關專業學生作為體育鍛煉指導員,為非體育專業學生提供指導,豐富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以朋輩教育模式增強學生參與課外鍛煉的興趣。
為改善性別和學院間課外體育鍛煉失衡的問題,可以豐富體育活動的形式,適當降低參與的門檻要求,除定期舉辦校(院)級運動會以外,還可以舉辦定向越野、夜跑、健身打卡等多種主題的體育活動,促進在校大學生參與鍛煉。
將體育相關組織納入同一管理體系,方便統籌與指導。如由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統籌,各級學生會體育部引導,體育社,團執行,多層組織密切配合,完善體育組織的管理體系。同時,要根據學生興趣合理建設體育俱樂部和社團,并配設一名專業老師指導。通過各層組織促進日常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使鍛煉全面化、多樣化、實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