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陳靜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準確的技術動作至關重要。更進一步來看,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講解與示范,教師集體帶教,學生集體跟練,分組練習,小組展示等;雖然方式方法單一,活動設計形式枯燥,但教師親身示范,分析講解,多角度多方位的帶領學練,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起到了非常關鍵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變遷,大數據時代的影響,新冠疫情下的“停課不停學”,更加深刻的意識到線上教學的重要性。借此背景下,體育課堂教育教學突顯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開辟了一條創新的線上教學模式;在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融合,間接地反映出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化教學的有效設計和構思。因為,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學習首先是通過教師非常直觀的技術動作演示和準確講解開始,錯誤的信息輸入自然就會導致錯誤的認知概念。所以,倡導“雙新”背景下的學習活動設計構思,以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生為主體的“學”為課堂核心環節,提倡以信息化多媒體等形式的線上教學為輔。換言之,體育課堂不要過多“依賴”信息技術。
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雖然是“新課標、新教材”內容上所改變,但主題思想和課程理念唯不變;培養中學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沒變;課程總目標和分目標兩者精神實質沒變;強調加強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以學科核心素養引領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宗旨沒變。有關新教材教學設計構思,主要突顯目標體系設計、內容構建設計、模塊計劃設計、課時計劃設計、教學實施與評價等方面去設計。
對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只做好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運動能力需要體現在準確學習動作方法和學會主要技術環節,需要經歷情境化、生活化的體驗活動,助于鞏固掌握運動技術形成技能,靈活運用運動技能形成能力的過程,最終要達到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體現出運動能力與運動思維的雙重架構。教會教學了解掌握不同運動項目間的關聯性;技術運動知識要點與其他學科知識點的關系,技能與生活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在課堂學習內容,活動設計中有所突顯,連接不同的生活片段和運動場景,有助于引導并強化學生運動思維方式的培養,具備技術應用和知識遷移能力,形成基于運動技能又高于運動技能的思想、原理、理念、規則。這既是對學生體育與健身的終極目標的培養。
打破傳統的單一技術教學,轉變一項運動技術的單元式、層次化、結構化體系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習內容的銜接性問題,對教材內容的結構化分析以及單元式技術教學需有深度的設計理解。如同一項運動的學習要體現出難易層次,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通過學習達到的程度,從準確學會到熟練呈現,再到靈活運用,是一個逐級提高的過程。在上下學期間的銜接、不同技術間的銜接、高低年級間的教學內容銜接,主要是因為在某一年級或某個學段運動能力未必能夠形成,況且,運動能力還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因此,學習活動設計的有效銜接,才有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更有效的運動環境和運動思維空間,從掌握單一的運動技術向學會一項運動技能轉變,逐步形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應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教育資源背景下,積極響應并抓實課改教育教學任務,努力奮進探索新課改理念;情境化教學活動設計,是體育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檢驗。檢測是否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能遷移到生活中去,并可以從生活中去梳理歸納相關知識技能,這是一種學會到理解的過程。因為體育知識與技能需要轉化理解的過程,其過程還需要更多的外加條件和因素,在任何科目中情境化教學是讓學生能清晰地明白是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把新舊知識體能相聯系,并科學合理地去應用實踐,這也是體育教育改革中所培養學生體育素養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將學習活動內容設計在具體與生活相聯系的情境活動中,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體育中學生學習活動設計的情境化設計是具有生成性、啟迪性、問題性、真實性。致使學生能夠在體育實踐課堂上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運動能力、學會遷移轉化到現實生活中,從而提升學生用體育知識與技能解決現實中的一些生活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