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裕強
(福建省南平市東坑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均出現了極大的改變[1]。教師在改善兩極分化現象的過程中,也需要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出發,結合當前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給予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舒適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及改善對策。
教師是教學課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數學興趣形成、學習水平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均較為單一、陳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感較差,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高。同時,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綜合素質也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方式,這樣才能構建出更加高效的教學環境。
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導致兩極分化現象出現的關鍵原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自身的體驗感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無法主動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則其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同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所有學生的成長,甚至還會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會致使兩極分化現象的進一步加重,不利于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教學環境或是氛圍,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學生的課外生活帶來了更為豐富的體驗。手機、電腦等均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此種社會環境會讓學生的意志力受到較大影響,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本應當處于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在實際的課堂上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此外,課堂上的教學氛圍也較為沉悶,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學生在此種教學環境下,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無法得到有效的激發。學生因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的影響,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在不斷拉開差距,從而導致兩極分化問題進一步深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每位學生均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其只有主動、積極地投入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有關鍵作用,而興趣的激發在于教師是否有效把握到學生的需求點[3]。在現階段的小學教學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身體等方面均有待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生活化的數學知識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生活的過程中,激發數學興趣、提高數學水平。例如,在講授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負數”這一課時,筆者主要引導學生掌握生活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做到會讀寫及比較大小。在課堂開始前,筆者先引導學生記錄、收集一些溫度的信息,并將所在城市及北方重大城市的每月平均溫度記錄下來,同時根據我國的地圖,將城市與溫度環境一一對應地標注出來。之后筆者隨機選取幾個零下的溫度數值,讓學生學會怎樣比較負數的大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記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對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有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為教育改革帶來了極大的契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構建舒適、輕松的教學氛圍,這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數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才能為教學環境的構建奠定基礎。例如,在講授二年級下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時,筆者要引導學生認識基礎性的圖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并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名稱,識別它們之間的差異。首先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有哪些區別,如何描述這些圖形的形狀。與學生交流之后,筆者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投放在教學屏幕上,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筆者引導學生自己動手,依照大屏幕上的圖形來制作長方形與正方形,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來構建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使其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兩極分化現象是現階段小學數學中的常見現象,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數學思維的形成均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來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均能得到充分、適當的發展。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筆者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從學生的數學水平出發,提出差異性的教學問題讓其探討,使每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獲,如讓學生在小方格紙上畫出2~3個平行四邊形,學生在畫的過程中,自身的數學思維也可以得到發展。其次,筆者對幾個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進行指點,讓其正確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畫法。在完成之后,筆者讓學生將其裁剪下來,并求出其面積,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對其數學思維進行引導,可以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成長,進一步縮減兩極分化的差距。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家庭教育、自身的思維發育等方面的影響,自身的數學水平也出現兩極分化式的發展[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并予以差異化教育,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實現差異化、個性化成長,并達到減小兩極分化的目的,進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