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霞
(江蘇省南京市月華路小學,江蘇南京 211100)
數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學生重要的啟蒙教育之一。基于年齡限制,小學生對外部事物的認知力與理解力有限,學習數學也比較吃力。為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數學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運用體驗式學習模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體驗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獲取知識與技能的一種學習方式。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組織令學生印象深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進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1]。
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多組織一些合作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后,進入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應用新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反思與驗證,能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的內涵。
根據體驗式學習概念,大致具有四大特征:一是親歷性,即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參與,在具體的參與實踐中豐富體驗。這是開展體驗式學習的前提。二是情境性,即教師提供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相應的情境中去體驗知識的概念與內涵。三是情感性,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傳授數學知識外,也要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增加學習數學的自信。四是實踐性,即強調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去獲取知識,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檢驗知識的正確性與合理性,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并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2]。
傳統數學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讓學生對數學有足夠的興趣。為此,教師可借助情境教學法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相應的情境中去感知數學知識,強化體驗,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3]。以一年級上冊“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為例,筆者首先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小熊的生日》這一動畫片,小熊在生日這天收到了很多朋友送來的水果。此時,筆者提問:小熊今天收到了很多水果,有8個蘋果,6根香蕉,5顆草莓……請大家幫小熊算一算,它一共收到了多少個水果?于是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都把手舉得高高的。通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連加”的概念,也學會了如何進行連加的方法。
游戲符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因此,教師應合理應用小游戲開展數學教學,以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數學教師要充分把握教育游戲的優勢與特點,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現狀出發來設計教學小游戲,以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4]。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1~5各數”這一內容時,筆者設計了“游動物園”的小游戲,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幅動物園的場景圖,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動物園參觀,高興嗎?”隨后播放輕快的兒童音樂,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喜愛的動物,并做出動物的動作,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隨后進入看圖猜字環節,筆者用多媒體設備依次展示動物圖片,學生需根據圖片的形狀及圖片上的兒歌來猜一個數字。例如,圖片1“蛇”:“一條小蛇,圓頭圓尾,立著身子在歡迎大家。”由“蛇”代表數字“1”。圖片2“鴨子”:“一只小黃鴨,圓圓的腦瓜,彎著脖子,游在水中央。”由“鴨子”代表數字“2”。通過屏幕展示的這些小動物代表的數字,學生就能輕松地記住1~5這些數字了。這樣把學習與游戲相結合,有效促進了體驗式學習的開展,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另外,游戲活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與思維能力,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體驗式學習更關注學生的體會,只有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取知識與技能,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數學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很大的用處,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為此,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留意,去發現身邊的數學知識。就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閱歷少,感受能力有限[5]。為此,數學教師必須做好引導工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應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去思考,讓其主動尋找答案。同時,在設計教案時,教師應多融入生活元素,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與事物開展教學。這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學生熟悉的事物,降低學習的難度。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筆者提前抽取了幾名學生在課下進行“猴王分餅”的故事表演,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這個小故事。猴王做了3塊大小相同的餅分給小猴子,將其中一個餅平均分為4份,給小猴A1份,小猴B看到后認為一份太少了,想要2份,于是猴王將第二塊餅平均分為8份,給了小猴B2份。輪到小猴C時它更貪心,對猴王說要3份,于是,猴王將第三塊餅平均分為12份,給了小猴C3份。在故事表演結束后,筆者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哪只小猴子分得餅最多?”學生回答:“都是一樣多。”筆者繼續提問:“你們知道聰明的猴王是運用了何種辦法,既滿足了每只小猴的要求,也保證了分得公平呢?”正當學生好奇的時候,筆者講道“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驗證與鞏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開展一些實踐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學習,從而達到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更能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以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一課為例,筆者指導學生用準備好的紙、剪刀、圓規,剪出一個圓;然后讓他們把圓形紙片從中間進行對折,從不同方向進行多次對折后,讓學生觀察其有什么特點。大部分學生能發現所有折線都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并且每條折線的長度是相同的。于是筆者順勢講解了圓的基本知識,告訴學生這個交點就是圓心,而每條折線就是圓的直徑,并且它們的長度是相等的。
實踐性教學還能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基本知識后,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些材料,如釘子板、皮筋、紙、筆、小棒、剪刀、點子圖、格子圖等,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做出長方形、正方形與三角形;或者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例如,包裝盒的面是長方形的,三明治的面是三角形的,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這樣將所學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能讓他們更好地加深對這些圖形的理解,明白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密切的。
傳統課堂雖然仍屬于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但明顯缺少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要素。為此,數學教師應積極對其進行變革。在實施新教學模式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更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其更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同時,教師要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不能僅局限于數學課本[6]。在開展探究合作學習時,數學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拓寬學習平臺,而不應只限于班級內部的交流與探究。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通過網絡來收集更多有用的教學素材與資料。
例如,當今很多小學生都喜歡上網玩QQ、微信、微博等,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運用這些網絡平臺,將其打造成為學生獲取數學知識與學習交流的有效平臺。為此,數學教師可在班上建立數學學習QQ群,以方便師生在這一平臺上隨時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可經常在這一平臺上發布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小趣聞等,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可通過這一平臺向教師請教,教師則應及時加以點撥與啟發,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針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復雜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這一平臺上進行討論,這也屬于一種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生間的不同思維觀點在一起碰撞,有利于拓寬他們的視野,加快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消化。這種教學模式也能讓數學學習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總之,在課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勢與意義。目前,體驗式教學興起的時間還不長,理論與教學實踐經驗尚不足。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地鉆研探索,積極借鑒同行好的做法與經驗,從而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教學風格的教學模式,進而充分發揮出體驗式教學的效用,打造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