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義
(貴州省赫章縣媽姑鎮中心小學 貴州 赫章 553200)
由于當今社會的發展,學生的負擔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煩惱的孩子,問題少年,難教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教師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了,使當前鄉村中小學教師在履行教師這一職業時產生了諸多困惑。如:教師職業道德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還是教師的奮斗目標?教書育人是人性的體現還是“神化”的升華?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注重“德”還是體現“能”?這一系列的困惑成了當前鄉村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羈絆。
如今,教育界給教師職業道德的定位有著兩種不同的理念:一是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修養。二是認為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奮斗目標。教師通過接受教育以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摸索和努力,達到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如果把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那么,教書育人的示范性,自學性和奉獻精神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范,也是一種教育學生的手段。對正在處于發展中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風貌,處事態度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從教伊始,就必須用內化的職業道德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態度、行為,使自己在舉手投足之中表現出教師最基本的素養。需要教師把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內化為個人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必須做到“以德為本”。可是,面對教育管理部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和評價教師時,教師所面對的又是處于發展階段的形形色色的學生,為了自己的績,他們不得不采取一些“以績為本”的行動來對待學生,讓自己對學生“愛的理念”發生了偏差,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使學生課業負擔加重,而且對不理想的學生施加一些不道德的教學手段,造成一些惡性教學事故,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關愛學生這一條款。
如果把教師職業道德作為教師的奮斗目標,那么,它就割裂了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作為奮斗目標,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教師工作外的一種標準,是外在的,只需教師在工作中努力實現自己在教育教學行為中的角色,不需要去考慮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個性,是否是自己個人素質的呈現。社會和學校可以允許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苛刻教育,甚至不必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條款,也可以把教書育人這一崇高的職業看作謀生的手段。更不存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以“熱愛學生”來增強“愛崗敬業”之說。它將違背“以人為本”、“關愛生命”這一教育本色。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園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系列的稱號給教師戴上了亮麗的光環,使教師具有了“神”的向往。認為教師應該具有完整的奉獻精神,不應該犯錯,不應該談經濟,不應該談享受,不應該……,總之,有很多的不應該。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教師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同樣具有普通人的人性特點:需要穿衣、需要吃飯,需要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社會對于教師的評價和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應該基于人性,而不是外界所賦予的“神化”。所以,鄉村教師在低經濟的回報下也會有“不平衡”心理,在工作壓力不能緩解的情況下也會產生“職業倦怠”,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打擊時也會有“消極挫敗”之感,也會激動、憤怒、甚至是吐不平。可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將接近于對“神”的期望,當這樣的期望使教師遙不可接時,教師們就會感到莫大的壓力。在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方面,很多教師時常處于超負荷的工作強度,教學課時數量過重,教學環境惡劣,教育雜事纏身、體力透支。都會使鄉村教師的自我期望值與現實反差過大,形成主體性失控。因此,只有從人性的基本特點出發,充分發掘鄉村教師內在的潛能,穩定其德性,發揮其主體,當鄉村教師人性中的主體得到充分挖掘,人性中的光輝得到充分展現的時候,他們才可能在人性中散發出一定的“神化”光彩。
教師的德,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循與注重的職業道德規范。它有力的指揮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準則,也深深地體現著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自身修養與奉獻精神。在當今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各級教育管理部門不同程度地給教師規定了許許多多的條款,被稱之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在執行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可觸碰的行為準則。教師的“能”,在狹義上主要是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廣義上來說,一般是指教師的認知能力,即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心理能力;也包含教師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能力。即扎實的專業知識,淵博的文化素養和精深的學科知識;同時還需注重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的“德”與“能”是相輔相成的。
相對于“能”來說,“德”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德”規定了“能”的方向,同時也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動力。它可以促進“能”的形成與發展,也讓“能”得到較好的效果。相對于“德”而言,“能”雖然處于被統帥地位,但它同樣可以反作用于“德”。有“能”并不一定有“德”,但有“德”一定有“能”,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文化素養,優良的組織教學能力,那么,“德”就成為空談。所以,我們只有做到“德”“能”兼備,才有可能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鄉村教師的我們,要讓敬業成為一種習慣,愛生作為一種常識,在把教師職業道德作為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在教育教學中體現“人性”的同時將自己“神化”,把自己的“德”與“能”有機地結合起來,走出我們教育教學的困惑,讓我們的教育行為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有生命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