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學院商學院
相比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所收取的學生學習費用較高。但國家仍十分鼓勵社會群體利用個人資源創辦此類高校,因為民辦高校在營運過程中,所獲取的資金不僅可為公辦高校提供運轉支撐,也可為學生提供更完善的受教育場所。目前全國各地均存在多所民辦高校,并且民辦高校在不斷地實踐中,已經成為教育市場及中國教育產業構成的關鍵部分之一[1]。由獨立學院演變成為的民辦高校,經過數十年教育市場的改革與變遷,已具備了完善的課程教育體系與協同育人模式。并且延續了其母校豐富的教學經驗,已在教育市場取得了較高的成績。自民辦高校內開設會計專業后。該專業的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方向便受到了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尤其是在民辦高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認可后,會計課程更是被確定為校內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由于會計課程教學的涉及面較廣,其內容中不僅包括企事業單位的財產結算、賬務統計、項目預估、風險評判,也包括商務咨詢、項目申報、征收審計等內容,因此也導致了會計課程教學一直存在教學“不精”的問題。為此,本文將綜合當下社會對會計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民辦高校為例,開展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研究。
盡管目前民辦高校會計課程教學已在市場中取得了實際的效果,但由于該課程教學方向涉及范圍廣、內容復雜,導致高校的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需在后續教學中解決。為此,有關部門對民辦高校進行了深入的走訪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市場統計數據,將問題總結如下。
會計課程教學教材選擇與安排不合理:由于民辦高校大部分是由公辦高校內獨立院校轉型形成,在教育市場內的獨立發展時間較短[2]。因此,目前市場內尚未健全針對民辦高校的目標體系,大部分民辦高校在教學中仍使用母校的教材,并延續其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一些高校在早期改革中選擇使用部編版國家級別類教材,此類教材內容難度較高、調研性理論知識較多、專業性較強,不僅對學生學習造成了困擾,同時也不符合民辦高校對于教學的定位。
民辦高校缺乏自身辦學特色:由于民辦高校在教育市場內位居公辦高校之下,因此,民辦高校為了在市場爭得一席之地,應區別于公辦高校的專業型人才培養,將培養的重點置于技能型或全能型人才培養層面。為此,在會計課程教學中,高校應強調學生使用會計理論知識對實際會計項目規劃的能力[3]。但目前,大多數院校由于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全,導致高校的實踐教學工作僅局限于對賬務與項目的模擬驗算層面內。在實踐中,教師可提供學生的教育可操作資源較少、內容較為單一且重復,因此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枯燥的心理。
民辦高校在進行會計課程教學中還存在課堂教學管理工作不嚴謹、小型班較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均是抑制高校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主要原因。無論上述任何一種問題,都會導致高校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輸出成果不完全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從這些問題出發,加以約束與改進。
為了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民辦高校在開展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應制定合理的會計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并根據高校對自身的定位,正確選擇課程教學教材。通常情況下,民辦高校的教育方向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區別于公辦高校教學教材,民辦高校在選擇會計課程教材時,應根據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方向進行教材的選用[4]。其教材中內容不僅應符合高校的辦學特色,也應滿足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因此,教材的選擇應具備一定實用性與現實性。
分析教材內容是否具備時效性。例如,教材中是否含有一線生產技術或調研最新理論成果。在此基礎上,要求民辦高校會計專業教師可根據經濟市場的發展趨勢,對數據統計管理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概括與補充,豐富教材內容,使學生具有與市場金融界同等的知識層面[5]。在堅持改革教材的基礎上,高校還需注意教材中理論知識是否聯系實際,并淘汰一些與實際不匹配或重復度較高的內容,以此根據教材章節安排及教學內容順序,建立全新的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在完成合理選擇教材的基礎上,高校應持續對教學體系進行創新,其首要任務為完善民辦高校會計課程實踐教學內容。例如,在統計學原理、財務報表制作、賬單管理、稅率稅法實踐、金融項目審計、風險報表分析等章節中,均應增設相關的案例教學內容[6]。并且此類實踐課程應安排在會計課程教學的下一學期,或完成對應的理論知識教學后。
實踐教學內容應滿足多樣性與真實性的原則,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厭倦的心理,在實踐教學安排中,應增設師生互動環節,將傳統的“教師操作”轉變為“教師演示、學生操作”,從而提升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的主動性。此外,在進行實踐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遵循多樣化原則。例如,在課堂由教師收集并整理金融行業的真實項目,按照行業標準,要求學生根據統計報表分析市場潛在經濟風險;在機房教學中,教師可開展上機操作教學,要求學生使用計算機自主完成審計單及財務工作報表的制作等;在課下時間,為學生安排崗位性實踐內容,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模擬性實踐崗位,假設學生再次崗位中工作,根據崗位類型,安排學生完成指定的任務內容[7]。此種實踐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實踐學習的全面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能力。
此外,在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中,可適當地將會計課程內容與民辦高校內其他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進行融合。例如,融合會計課程與管理學課程,使學生具備對金融資源的管理能力;融合會計課程與計算機課程,使學生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完成會計報表統計等相關工作。
總之,完善民辦高校內會計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上述相關工作的基礎上,高校應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督。為此,民辦高校應加大對小型班級的推廣,將現有的大教室拆分為多個小教室。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同時也避免了后排學生聽不清教師講話的問題。在小班課教學中,教師可走下講臺,深入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實際情況,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8]。在小型班課中,教師可要求所有學生坐在前排集中位置,此種與教師近距離的接觸方式,不僅能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同時也可實現師生間的頻繁互動。
為了進一步規范民辦高校會計課程的教學流程,校內應盡快成立專門的教學監督小組,安排教齡相對教長的教師為小組組長或課程負責人。負責人需以一個章節為一個工作階段,通過召開會議的方式授予教師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時,在會議中,小組負責人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進度與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內容的及時調整與規劃,并采用抽簽與隨機檢查的方式,對課堂教學行為實施監督。此外,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統一化管理,高校應不定期回收整理教師的教育資源,調派擅長數據統計的校內人員進行資源格式的整理,分析資源中的有效數據。以此為依據,對教學資源進行評估,從而提高資源教學資源的時效性,實現對教學過程及教學資源的改革。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改工作實施,民辦高校取得的成果已獲得了市場教育市場內多個行業的認可。大部分學生在參與問卷調查工作中表示,高校更新的教材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較為匹配,多數學生均可理解教材內容,并能根據教師的進度完成指定學習任務。同時,隨著實踐教學工作的逐步推廣,培養技能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根據學生就業的企業單位反映,經過改革教育學習的學生普遍具備了極高的適應能力,不僅符合企業工作崗位的實際招聘需求,同時也能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工作方案,并發現其他員工制作報表中存在的風險與敏感數據。總之,本文提出的幾點教改措施已經過驗證,具備顯著的實踐效果。
民辦高校是指由市場內企事業單位或社會機構等團體,利用個人資金創辦的教育教學院校。基于此類院校的特殊性,本文開展了考慮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辦高校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在研究中,本文分析了當下高校在面向學生,開展會計課程教學時存在的顯性與隱性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制定了對應的解決方案與措施,從而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問題。為了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社會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在后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高校可從學生心理建設層面出發。除了授予學生專業知識,還應提高學生在工作中抗壓力能力,使學生具備對會計崗位工作正確認知,從而使學生在走出校園走向工作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職位,以此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