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薇
(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素讀”是通過樸素文字符號來領會文章作品內在蘊涵的閱讀方式。《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沒有“素讀”一詞,這一詞是日本對中國古代私塾教育的定義,指在學習過程中,不先要求學習對象理解學習的內容,強調以記憶學習為中心,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以至成誦甚至爛熟于心[1]。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逐漸理解領悟,從而達到夯實文化根基的效果。
20世紀上半葉,我國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國學大師:胡適、魯迅、季羨林、沈從文、蔡元培、王國維、老舍、陳寅恪、錢鐘書……許多文學大師從小接受鄉(xiāng)村私塾教育,他們孩童時都是在私塾里大量素讀經典。據(jù)說錢穆先生九歲就能熟背《三國》,除《四書》外,還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楊振寧先生在初入中學時背誦過整本《孟子》;朱自清《經典常談》說道“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三字經》《弟子規(guī)》《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這些經典著作,在國學大師幼年童年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淀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國際地位穩(wěn)步提升,各地如雨后春筍般成立了眾多國學院,國學進入校園已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2]。
如何更好地學習與傳承國學?筆者認為,把國學引入中小學課堂,大力提倡“素讀”,讓學生從小讀經典,耳濡目染,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行之有效的方式。
2014年,筆者負責泉州東門實驗小學一(3)班語文教學工作,為了配合筆者的福建省教育廳“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中低年級素讀儒經的探究”的研究,學校安排二(3)班一起嘗試素讀,讓傳統(tǒng)國學走進課堂。實踐素讀的兩個班共有116名學生,筆者將集中誦讀與分散練習相結合,在每周一節(jié)的校本課和每天二十分鐘的晨誦里,安排兩個班級集中素讀儒經,并每天要求學生進行分散背誦練習。
筆者認真學習臺灣教授王財貴的一系列教學理念,參加各種有關培訓,進一步了解目前學生的家庭現(xiàn)狀,對師生素養(yǎng)現(xiàn)狀、文化底蘊進行調查分析,篩選出適合小學生素讀的國學經典文化內容,一年級讀《論語》《唐詩三百首》,二年級讀《孝經》。通過教師的帶讀、學生的自讀,筆者每周安排相應內容,要求學生背誦,力求忠于原文,不添字、不漏字。在班級布置上,筆者營造國學文化環(huán)境,以氛圍熏陶學生。課后,筆者請家委、家長每天在家監(jiān)督檢查孩子完成“素讀”作業(yè),并不定期召開家長會,交流素讀經典心得。此外,每四周筆者會安排一次學生誦讀交流和征文活動。
幾年來,我們和學生一起讀了蒙學國學經典。經過素讀訓練,兩個班學生的記憶力顯著提高,對于新學的較長的課文,兩天后一大半學生就能熟練背誦,而非實驗班的學生一周后還有一半以上背不清或背誦不熟練的情況。經過素讀訓練,實驗班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他們更懂得愛、更寬容、更惜時、講誠信、體諒父母教師、熱愛生活、珍惜友誼……“讀千年美文,做謙謙君子”,學生身上洋溢著濃濃書香氣,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品性和修養(yǎng),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能夠享受快樂人生,逐漸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了遠大目標。
在幾年的實踐過程中,素讀的作用和效果顯著,使經典教學取得了更深層次的成效,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識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經》五千字,其中不重復的字1800個,《論語》中不重復的字1399個,僅僅兩部書中3199個字就遠超小學六年學的字。學生沒有過認字關是不具備閱讀能力的,那么多科目,該如何學呢?低年段學生的閱讀水平較低,需要教師一句一句帶讀,一句一頓、一張一弛、一呼一吸,學生一句一句跟讀,不求背誦、不要求考試。所有學生跟著教師大聲朗讀,讀得酣暢淋漓。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大部分學生能背誦《論語》,其識字能力可想而知。南懷瑾先生說:“漢字是打開中國文化寶藏的鑰匙,鑰匙拿不到,寶藏打不開。[3]”
浙江大學的唐孝威在《腦科學導論》中介紹:人類的腦細胞大概有140億個,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腦細胞是各個獨立的,但在接收到世界的信息時,這個腦細胞會長樹突,就像樹木長樹枝一樣凸出來[4]。因為細胞與細胞之間雖然獨立,但距離很近,若相鄰的細胞長出樹突,就會變?yōu)橥挥|,即樹突相接觸,突觸就變成將來信息溝通的管道。王財貴教授在演講《教育就如此簡單》中說:“外界的訊息反復刺激,刺激20遍到30遍以上,這個管道就構建得非常鞏固,乃至一輩子。[5]”
八九歲是學生腦部發(fā)育的重要階段,是學生開發(fā)右腦記憶的最佳時期,記經典和記電視廣告詞沒有難易之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堅持讀經典的學生在記憶古文和現(xiàn)代文時,基本都能在讀過兩三遍后背誦出來,這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學生通過經典誦讀培養(yǎng)了記憶能力,一旦學生形成記憶能力,便能輕松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
學生在兒童時期記下這些經典,在以后的人生中自然會理解、感悟,并在生活中踐行經典的內容。學生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腦中浮現(xiàn)大河滾滾東流的畫面,體會到“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想象晴朗夜空的壯觀美景;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想到顏回艱苦的生活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想到春風和煦,愉快出游的悠閑。
筆者曾聽到過一個國外案例。200名學生分為2組,一組看電影《白雪公主》,一組聽《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畫白雪公主。看電影的學生畫出的白雪公主千篇一律,聽故事的學生畫出的公主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三年后,研究者組織這些學生再畫一次白雪公主,看電影的學生畫出的公主仍與之前一樣,而聽故事的學生畫出的公主又展現(xiàn)出新的特點。
身為教師,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黃金時期,采取最恰當?shù)姆椒ǎx擇恰當?shù)慕虒W內容,更好地教育學生。從筆者的課堂效果來看:當筆者拋出問題時,學生往往會得出非常豐富的答案,學生的思考是發(fā)散的。由此可見,大量素讀經典,能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給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以讀《論語》為例,讀《論語》最重要的是踐行,這也是君子與圣人追求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告誡學生待人要寬容大度;“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讓學生體會到盡職誠信的道理;通過“不怨天,不尤人”,學生可以學習勇于面對困難的樂觀態(tài)度……生活、工作、學習中處處都是學問,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生命感受圣人的高尚品德。《論語》中的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只有具備健全的人格,形成端正的品格,懷有求知的熱誠,才能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蒙以養(yǎng)正”,養(yǎng)正是第一目標,養(yǎng)正就是養(yǎng)心,兒童天性未染污,善言易入,因此,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善心、信心,以誦讀經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根本智慧與定力。
總之,素讀國學經典是培根鑄魂之舉。實踐證明,傳統(tǒng)經典教育和現(xiàn)代主流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品質。讓素讀進入課堂,特別是小學低年級課堂中,讓學生在經典的熏陶下,提高識字量,增強記憶力和領悟力,從而形成健全的品格,使學生深刻體會“仁、義、禮、智、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