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宇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第一中學 福建 福州 350400)
非連文本閱讀能力是回應信息化現代社會需要的一種為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增長知識、發揮潛能并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使用、反思文本的能力,因此,初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意義重大。
非連續性文本不是篇章或者整本書,通常以符號、圖畫、數據表格、圖解文字等多種方式呈現,中間往往省略連續性線索。非連續性文本構成比較復雜,在閱讀方式上也是新型的。例如閱讀各類圖的文本時,可縱看、橫看,整體看、局部看,或者根據實際閱讀的要求,選擇相應的閱讀內容而完全無視與要求無關的文本,要借助敏銳的觀察力和良好的檢索習慣,強調對信息的重新組合。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目的不在于評價文本的思想內涵、表現形式和寫作風格,而是從客觀角度得出一個有意義的定論。就是要求學生針對材料所反饋出的信息進行自我反思。當然,由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相對較為集中,學生評價反思的內容也相對集中,但這是一個能力的培養。將來在實際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復雜的“大數據(表格)”時,我們具備了對信息的評價反思能力,就能夠成為生活的主人,而不會被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首先要強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非連續性文本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形象描繪、邏輯的判斷和推理展示,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要準確理解非連續性文本,解讀其意圖,讀者就必須去發現藏在其背后的內在邏輯。其次要回歸生活,強調情景意識。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無處不在,公交站 牌、說明書、地圖等,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以及實用價值。例如:在各個景區就有提供詳細的地圖,在景區迷路的時候就可以根據地圖來找到方向;在游玩的時候就可以找到最佳的路線。學生可以將課內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實踐 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日后在社會上的 生存和發展做了前期的準備。同時要加強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因為非連續性文本可以承載的信息量遠遠大過連續性文本,所以它也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可以把需要大量語言描述的復雜內容簡明、概括的表現出來。因此,加強針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時的語言表達訓練,是準確完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必不可少的環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提出了要求:“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對于文字類的文本,要能關注標題、中心句、結構等,學會提取關鍵信息,概括文本內容,探究文本所持的態度、觀點或揭示的主要問題;對于圖畫類的文本,能按一定的順序客觀地說明其構圖要素,準確描述漫畫、圖標等畫面的內容,指出其含義,學會關注徽標的變形,領會其寓意,找準漫畫諷刺頌揚的對象;對于表格類的文本,能準確分析圖表數據,抓住變化規律,比較概括圖表反映的主要信息,學會談看法和建議;對于圖示類的文本,能根據地圖、示意圖說明方位和路線。因此,應指導學生認識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文教科書插圖資源,挖掘其中隱含的重要信息,得出準確的結論;指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的描述,配上與之相關的插圖,或對課文已有的插圖進行“再加工”。要激發學生關注熱點新聞的意識,使之對熱點新聞能持有自己的評價態度。要指導學生聯系生活,用材料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要重視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語文的能力,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對于數學、地理、生物、政治等學科出現的統計圖表、漫畫等“非連續性文本”材料,要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概括歸納,發現規律,形成解釋,反思評價,遷移運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關注材料的主題,聚焦時事,觸摸時代脈搏關注民生,倡導健康生活倡導文明,彰顯核心價值,關注科技,培育科學精神傳承文化,增強民族自信聯系生活,凸顯區域特色;關注材料的類型,區分文字類材料、圖畫類材料、表格類材料、圖示類材料等,同時強化閱讀訓練,精選材料,分類整理,分類訓練,抓住考點,教給方法,逐一落實,明確作答策略,審清題目,明確題干要求,知道問什么;仔細閱讀,把握文本內容,知道寫什么;分析判別,辨析關鍵信息,知道選什么。認真審讀圖表的標題、名稱和圖下的注釋解說等;仔細閱讀圖表中的內容、數據及其之間的關系;了解數據之間的變化、趨勢,分析比較,把握規律。語言表達簡明、有序、完整。最后循序漸進,分類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用好教材+各地考試材料,強化關鍵能力的落實篩選、比對、判別信息的能力;提取關鍵信息,歸納、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全面領會材料內容,推論判別,作出解釋與評價的能力;整體理解材料,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