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月娟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第二小學 寧夏 銀川 750000)
我們都知道,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是識字、寫字教學,同時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分析能力等。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甚至社會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識字量較少,怎樣引導孩子們重視閱讀、發展思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也是語文老師的困惑。只是引導學生會讀課文、熟讀課文達不到教學目標,而老師講的過多、過深,又會讓好動的低年級孩子覺得難懂、無味。浪費了時間,也起不到提高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到底怎樣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語文教材的特色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呢?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有幾點感悟,希望能對各位語文老師有所幫助。
如果想讓孩子們很容易地理解課文,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是分不開的。語文課上的四十分鐘既要教會孩子們會認要求認識的生字,寫幾個會寫的生字,還要熟讀課文。顯然時間是不夠的。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培養孩子們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在上課之前孩子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在課堂上會讓我們的教學環節順利許多,尤其是閱讀教學中,更容易讓孩子們理解課文。
低年級的小學生識字少,生活背景、人生閱歷少,使他們讀起課文來有障礙。在教學中,要重視范讀的作用,遇到長句子和不容易讀好的句子還要多示范幾次。老師的范讀,可以幫孩子認識不會認的生字,可以模仿老師的語氣讀出文中句子的停頓,可以讓孩子跟隨老師語氣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受文中所表達的感情。通過朗讀培養孩子的語感。
老師對將要學習的課文一定要清楚教學目標是什么,重、難點是什么。讓孩子掌握哪些知識,這樣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才能引導學生去探索、積累、運用。如:《雨點兒》這一課,教學難點是“體會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小雨點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哪兒怎樣了?大雨點兒去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哪兒怎樣了?你讀懂了什么?”孩子們在反復讀最后一自然段中尋找答案,也就知道了雨點兒和植物的生長關系,體會出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
語文課堂上多媒體可以將課文內容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于課堂,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融為一體,能把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直觀地理解課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在學習《要下雨了》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后,播放《要下雨了》的視頻,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通過觀看視頻,孩子們也就清楚地知道下雨前烏云密布、空氣沉悶,燕子、小魚、螞蟻等動物都有異常的反應,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對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所以在語文課中,只要有條件、有必要運用多媒體就用上,這樣學生的“觀看”會比老師的“講”會記得更牢固,會更有興趣。
低年級的語文書,尤其是部編版的語文教本,圖文并茂、色彩豐富,直觀、形象地繪出了課文的內容。從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看,他們往往對文字不太感興趣,而對形象、生動的精美插圖很感興趣。低年級語文教本編印也很好的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在低年級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能結合課文插圖去理解課文也是很有效果的。如:我在教學《四季》這一課時,就很好地利用了課文的插圖。我先指導學生逐一觀察課文中的四幅插圖,引導學生說說圖上的內容,從圖中,孩子們就能容易地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季節特點。結合插圖再讀課文,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就很輕松了。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部編版低年級語文教本,選取的課文大多是經典的范文和貼近孩子生活實際的課文。這些課文生動、有趣,往往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盡管低年級的學生經驗不太豐富,但并不是一張白紙。如果我們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情景或經驗轉移到指導的課文中來,一定會讓學生產生親切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課文。其次就是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小老師示范讀,賽讀,在讀中感悟、體會。
隨著孩子們識字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提高、優美詞句的積累,老師要鼓勵孩子增加課外閱讀量,把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好的讀物,給他們創造交流課外閱讀成果的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語文之本,是托起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最主要陣地,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低年級語文課堂閱讀的教學怎樣才適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完成低段語文教學目標?相信只要老師能不斷學習,潛心鉆研,不斷摸索,一定能尋找出適合孩子的方法,能讓孩子在語文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