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志
(湖南科技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本科教學強調“以本為本”,提出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的發展綱要,建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規劃。為了進一步推進“新工科”建設,教育部先后公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7〕33號)、《關于推薦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2號)等文件,以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新工科”的提出,對目前的課堂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培養復合專業型工程技術人才。林健[1]對“新工科”的內涵、特征、建設目標、總體思路等做出了詳細解釋,并提出了“新工科”專業建設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平臺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等方面。蔣宗禮[2]以計算機類專業為例,對現有影響計算機專業教育質量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標準、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的不足進行描述,同時提供了新工科的建設思和路徑,并以新工科為契機,努力加快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改革。吳磊等[3]以軟件工程為例,探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產學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以軟件工程專業作為例子,闡述了軟件工程專業現階段人才存在培養模式與實踐創新能力脫節、師資隊伍工程經驗不足、協同育人薄弱、教學質量監控不足等問題,提出來軟件工程專業產學協同育人的解決方案,并以產學對接、產學互動、產學互補、產學互通等方式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武小平等[4]以“新工科”為背景,從計算機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出發,提出了計算機專業卓越工程師的人才目標和培養方案目標,并對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培養方案改革,以達到提升新工科建設的計算機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目標。
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實踐“新工科”的教育教學理念,很多教學和科研工作者,在大學本科教育中,努力將“新工科”的培養方案引入課堂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課堂教育目標。郭東亮[5]以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為例,在課堂中實踐“新工科”的教學改革,采用進階式提問、抽象公示圖形化、構建知識關系圖、理論聯系實踐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學習效果。吳賀俊等[6]以大數據專業課程建設為例,分析了信息技術類的專業現狀和大數據專業的相關需求,并對大數據專業課程進行探討,提出來教研相長、產業共建的共享共建開放平臺,促進跨學科的結合,從而主動適應新工科的建設過程。何欽銘等[7]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描述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的演變過程,并提出了“寬、專、融”的課程體系建設方案,強調專業的交叉融合和強化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計算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陳世軍等[8]以學科競賽為依托,利用學科競賽來促進專業改革,為新工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工科”的提出,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教學課程改革者參與其中。本課程以Web的課程教學為例,擬定在實際教學中,引入推進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知識程度進行實時追蹤,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
Web課程作為計算機相關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網絡工程等專業,必開的專業課,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課程體系,如:Web前端系列課程(HTML + CSS +JavaScript)、Web后端課程(Java EE,PHP等)。同時,Web系列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練習程度非常緊密,如數據庫技術。另外,Web的發展和應用也非常迅速,這反過來促進Web技術的更新迭代。經過調查,Web系列課程存在如下的一些現狀:
(1)Web課程教材更新迭代較慢,造成學生學習的知識滯后性。目前,Web課程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教材更新速度太慢,很多技術往往不斷更新和迭代,等以教材形式展示給學生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教學時間。同時,由于滯后的教材,勢必也會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就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2)Web系列課程教學太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課程體系。在目前的高校教學調查中,大部分Web課程設置較為零散,課程學習時間不夠集中,如Web前端、數據庫技術、Web后端技術等可能要跨越幾個學期,這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后面知識、遺忘前面知識的困境。這種困境,往往是由于課程體系結構較為分散造成,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相互印證和穿插可能會好很多。
(3)Web系列課程的課堂學習,往往難以與實際企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課堂教學往往講述的是最基本的知識點,而且要照顧大部分學生知識的接收能力,不可能講述太深的案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少能夠與企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這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知識點與實際應用脫節的問題。
(4)Web系列課程實踐教學中,跨學科交叉較少,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由于Web課程的兼容性,可以與很多學科交互,組建成新的應用,如物聯網、車聯網等都是跨學科結合的典范。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Web系列課程存在單線教學模式,即為課堂只講解知識點,沒有做學科交叉的案例教學。這種單線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跨學科知識的結合。
綜上所述,Web系列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限制了該系列課程發展,不適應“新工科”的新形勢,也不利于當前的高校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由于目前Web系列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不足,本文在吸取傳統模式的教學模式的優勢基礎上,提出了推薦式教學法,積極主動適應“新工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的教學模式做法如下:
(1)推進式教學法的確立。在課程的教學中,可以確立多種推進式教學法,如問題推進式教學、知識點推進式教學和案例推進式教學等。問題推薦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實際的課程中,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課上或課下進行解讀和作答,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知識點推進式教學則以知識點為例,設置不同的知識點層次,推進教學過程。案例推進式教學則以一個大型案例為例,將Web課程中的知識點貫穿其中,不同課時則推進不同案例,課程結束時,整個案例完成。這種推進式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整個課堂的學習效率。
(2)教學資料進行補充式說明,實時更新最新Web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每年組織相關的任課教師,對Web系列教材提前審讀,針對課程中陳舊的教材和教學資料進行統一標注,并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實時根據最新情況,給學生及時更新最新的Web信息??紤]到大部分學生在相關教材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更新的資料也可以采用推進式更新,讓學生提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3)Web系列課程組的組建,推進式完成系列課程教學任務。在Web系列課程組中,設立相關的課程組,對課程組中的相關教師進行溝通,完成Web不同課程的銜接工作,實現課程組的推進式教學。這種以課程組進行的推進式教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學生學習的連貫性,有利于學生對Web相關課程知識的掌握。
(4)校企融合式的推進式教學模式。針對Web系列課程的企業應用程度不高的問題,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學校的校企合作平臺,引入企業到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推進課程與企業最大程度的融合,保證課程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5)Web系列課程與其他專業進行跨學科應用組合的教學模式。在Web系列課程教案中,特別是課程設計中,可以與其他專業學科進行跨學科的應用組合案例設計,推進多層次的跨學科人才培養。
在實際的課程推進調查中,根據學生的反饋結果表示,這種推進式教學模式取得的效果較好,學生在Web系列課程中的知識點掌握程度較高,能夠適應跨學科的應用開發手段,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文是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對Web系列課程進行調研,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材更新迭代速度較慢、課程體系分散、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科交叉少等問題。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的不足,本文引入了推進式的教學模式,從教學資料更新、課程組建立、課程的校企融合、學科交叉等角度進行了改進。最終,根據學生的反饋結果顯示,這種模式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后面的教學改革實踐中,課程組可能從微課、慕課以及線上教學的方式進行進一步改進,以期待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