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臨澤縣倪家營鎮中心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應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做到課程整合優化,可在根本上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并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多樣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信息技術整合語文課程內容,形成良好的課程資源,既能拓展教學資源,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通過音樂導入新課。在新課程開始之前,學生的思想會出現松弛——緊張的波動,學生就會在無形之中產生緊張心理,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而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旋律優美的輕音樂,作為導入新課的媒介,學生可在愉悅的課堂氛圍里放松心情,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思考中學習,慢慢進入學習狀態。
2.以視角沖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同的圖片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也會影響學生的情緒。教師在課堂中通過信息技術播放一些與文章有關聯的圖片,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深入探究,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利用動畫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動畫片具有無法抵擋的誘惑。通過播放動畫片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可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4.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教學情景,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播放視頻課件、微課等,圖文并茂地將課文內容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手段,通過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鼓勵學生做好知識遷移,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如,在關于“名勝風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展示名勝古跡風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描述視頻的內容,用語言創造性地表述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學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學習上的難點,教師在遇到此種問題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搜索查詢,或者引導學生成立合作學習小組,通過深入交流、合作、探究,學生會慢慢掌握一些學習上的方法,慢慢學會解決各種問題。這就是將信息技術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并發散思維,使學生會學、愛學。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于人才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此種背景之下,教師要綜合教學內容以及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塑造與培養。對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二者整合的方式達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資料的查找、素材的積累,無形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寫作能力的目的。同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成立寫作學習小組,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臺下達任務,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搜集整理信息,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如,在寫作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資料,通過分析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積累寫作素材,然后再融合自己的觀念,最后整理成文,此種方式會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作文點評。如,學生寫完作文,通過QQ上傳教師,教師在線批改、點評作文,然后快速發回給學生;或者創建微信群,成立互評小組,讓學生協作批改作文,并簡單地把作文編排在一起,打印出來,課堂上集中點評,這樣不僅充分提升了學生的電腦操作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一舉數得。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有效融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效途徑,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之下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在無形之中也培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