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紅 山丹縣三立小學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一項學習內容,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的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學生作為具有文化個性的人,在語文課程中就應該受到人文的關懷,語文課堂應閃爍人文的光芒。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怎樣讓課堂閃爍人文的光芒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情感教育”注重培養人的思想感情,而閱讀教學為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平等、和諧、輕松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沉浸在一種溫暖、和諧、輕松的氛圍中,這是閱讀的關鍵。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培養出大膽、有主見、有思想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交流與分享。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情感的引發和展開,更能夠滿足學生的獨立、自尊、理解和信任等情感需要,這樣就為激情閱讀打下了堅實基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應做到:
1.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教育每一位學生。
2.給學生以尊重。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師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3.對學生要有研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教師才有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基礎。
4.讓學生當主人。知識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終要學生自己去做。這就決定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因此,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展示。
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觸景生情,從而蓄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利用一切能用的條件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
1.利用音樂、畫面,讓學生產生初步的情感體驗。小學生最易受到音樂、畫面的感染,如:在《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中,講到老人喂海鷗食物,親昵地呼喚海鷗的名字時,學生看畫面時,讓學生思考:仿佛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想到了什么?當文末寫海鷗站在老人的遺像前,再配以音樂,學生聽的時候,讓學生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樣?這樣讓學生受到感染,才能體會到老人與海鷗之間勝似親人的情感。
2.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語言描繪、實物演示、現場表演等方法進行生活再現,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對話,掀起學生的情感之波。這就要求教師做到:
1.把握真情實感的契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我們就可以緊扣“父子親情”,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發現父愛,體會這一人間至情,并結合自身體驗從而引起共鳴。
2.借助環境渲染,再現真情實感。情感活動的規律告訴我們,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也應當重視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匠心獨運地創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景,使學生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觸景生情。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訓練是最基本的方式,課內閱讀是準備,課外閱讀才應是結果。要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擴展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空間,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實現課內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而要做到這一點,精心安排課外閱讀延伸非常必要。當然,在閱讀教學中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方法絕不僅限于以上幾種。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尋找到實現閱讀教學相長的最佳結合點,真正體現大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認知目標,也要重視情感目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