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杰
(廣東省廉江市橫山鎮尖角溪小學 廣東 廉江 524400)
2.1 趣味性。微課最為突出的優勢就是具有極強趣味性,其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簡等特點,且教學內容都是圍繞學生不懂得知識點,十分適合小學生的學習。
2.2 靈活性。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微課的應用是十分靈活的,其可以在任何階段都能夠發揮出教學效果。
3.1 微課預習,了解教學內容。在確定微課的內容前,教師要保證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之間的聯系。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意識到自己指導者的角色,從而明確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微課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因為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加減乘除的基本運算,教師可錄制微課。微課以學生熟悉的運算開始,使學生計算20+13+7,10-3-1,2×6×4,60÷4÷3,隨后出示22+36-18,19+32-14,5×8÷4,12÷3×9等的運算順序,讓學生了解同級運算的規律。由于小學生對于單純枯燥的運算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師可在微課中用動畫的形式創設情境。如森林里共有22根胡蘿卜,長頸鹿為了討好小白兔又帶來了36根胡蘿卜,它們成為朋友后,小白兔和長頸鹿一起吃了18根蘿卜,問現在還剩多少胡蘿卜?動畫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積極進行運算,并了解規律,達到學習目的。
3.2 微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下,老師一般是都是根據書本中的內容直接進行課堂教學,隨著微課的推廣,微課導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廣發的應用,并且還能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在網上搜索相關視頻。首先,出示簡單的異分母相加減的步驟,如2/3+3/4=2×4/3×4+3×3/4×3=8/12+9/12=17/12。在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反復或慢速播放解題過程,直至學生掌握。其次,教師根據這道題的解題過程總結出規律: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通分,變為同分母分數后再相加減。最后,微課以問題:“y/4x-x/7y=?”和“y/x2-2+2x/y=?”結束。教師在講解完整節課后,再由學生補充之前微課遺留問題的答案。以情境創設的微課導入,而又以“留白式”的微課開始新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新課的學習。
3.3 創設微課情景。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其年紀小,其思維模式仍處于形象階段,因此對動畫、色彩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老師應該利用該特點,將一些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點更加形象的表達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微課的應用,將知識點繪聲繪色的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在進行“找規律”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創設兩組數字,分別是“958462589321和123412341234”,讓學生觀察5秒鐘,然后問學生剛才記住了哪一組數字?由于第一組數據毫無規矩,短時間內是無法記住的,而后一組數據有著明顯的規律,便于學生記憶。而在教學中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就能夠充分的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使得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3.4 微課總結,解析重點難點。微課的特點就是時間短、講解一兩個知識點,教師可利用此特點將一節課中的重點或難點整合設計成一節微課。
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不少學生只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面積公式,但易與其他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混淆。教師可將梯形面積的推導公式由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方便學生觀看,可要求學生在觀看時準備好梯形紙片,隨著視頻中的動作進行剪切或拼接。如將兩個相同的等腰梯形紙片進行拼接,剛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此時,可得梯形的面積為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由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底×高,梯形的面積即為(上底+下底)×高÷2。如將梯形沿著某條線剪成兩個三角形,再由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高÷2可得,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要注意的是,推導過程要盡可能慢,以引導全體學生的思路。這樣的推導過程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或三角形的面積,可以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舊知識,學生掌握起來更為容易。
總之,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正是基礎教育改革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教育的整合的要求,也是滿足學生個體化學習的必要學習手段。教師要學會整合微課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的方法及手段,使微課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