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蓉
(福建省龍海市程溪中心小學 福建 龍海 363112)
縱觀這幾年的數學教學生涯發現,很多學生在教師評講試卷或習題時,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哎呀,這道題目我是會的,當初怎么會做錯呢。”然而,下一次的考試,依然會出錯。這是因為這個知識在一開始就已經成為學生的盲點,或是知識點沒掌握好亦或是粗心造成。總之,經常會在同一個知識點“摔倒”。因此,學生學會整理錯題,制作專屬自己的“糾錯本”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時不時研究自己出錯的題目,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從中看到自己薄弱環節,并加以學習記憶,每次做題提醒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攻克這個學習難點或容易出錯的環節,從而提高數學學習力。
數學學科就像是一片知識海洋,暢游在里面的知識種類繁多,無窮無盡。而小學階段接觸的數學知識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卻是至關重要的。小學數學的學習奠定了今后的基礎,同時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會受益終身。而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不成熟,心性不穩,遺忘率高,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收集自己在平時中的錯題并做好科學分類。錯題集的科學分類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緒,方便復習,再者,能夠節省時間,做到看題知頁。教師在引導學生科學整理糾錯題時,可以讓學生把筆記本前幾頁騰出來,用于目錄分類。數學領悟力稍差的學生可能較難區分題目的不同類型,這時教師要在講解的過程中,告知學生錯題所屬的知識范疇等,讓學生心中有數。
例如,六年級上冊“比的分配”是學生掌握相對薄弱的章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自己容易出錯的題目,要抄寫在“糾錯本”并時不時翻閱和回憶。而等到六年級下冊“比例”這一單元的學習時,學生也很容易出錯,而比的知識和比例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兩個單元的易錯題目整理在一起,方便比較研究。學生將屬于同個范疇的知識點記錄在一起,方便檢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能夠將知識點進行比較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科學整理錯題集的良好習慣。
數學中的錯題往往是在平時做題過程中難以攻克或粗心而導致的習慣性錯誤。而人的習慣意識并不容易改變,想要更好的糾正錯誤,強化改錯意識,學生必須學會分析每一道錯題,找出錯題中還未掌握的知識點,對癥下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錯題記錄時,要讓學生在錯題旁邊標明該題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點,找出導致題目做錯的知識盲點,進而復習該章節的知識,而并不能僅僅局限在這一題的解答上。
例如,有三個糧倉,甲糧倉和乙糧倉的平均重量是650kg,甲糧倉和丙糧倉的平均重量是760kg,乙糧倉和丙糧倉的平均重量是540kg,甲糧倉有多少千克?
教師讓學生做該道題目時發現,部分學生直接將(650+760+540)÷3=650(kg),也有部分學生用(650+760+540)÷6=325(kg)。通過和學生交流發現,很多學生將題目的糧倉主體和對應量看錯了,學生懂得本題是利用求平均數,但搞不清楚題中三個數量相加到底要除以幾個糧倉。正確的解題思路是:甲+乙=650(kg),甲+丙=760(kg),乙+丙=540(kg),把三個算式相加得到2組甲+乙+丙=1950(kg),所以甲+乙+丙=975(kg),再把975-540=435(kg)就得出甲糧倉的重量。教師在學生整理本道錯題時,要讓學生明白本道題目,他們做錯的原因是沒有準備把握數字所對應的量是誰,而盲目的將數字相加再除以題目出現的甲乙丙三個量。只有真正讓學生明白自己題目做錯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爭取不再同樣的問題上犯錯。
小學生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知識點容易遺忘,很多做錯的數學題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又再次犯錯,而錯題集的整理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但這要求學生要經常對錯題本進行溫習,通過溫習,喚起學生之前的學習記憶,回憶做錯的原因并通過重新學習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點來不斷強化記憶、加深印象,力爭錯過一次的題目同種類型不再犯錯。
例如,六年級上冊“比的基本性質”中,教師一直強調比的后項不能為0,所以,乘或除以一個數要規定0除外,才會使比值不變。結果,考試一考,學生仍然做錯,忽略了0。教師讓學生將錯題抄在糾錯本上。過一段時間,同樣類似的題目出來,仍有一部分學生出錯。問其原因,兩個字“忘了”。所以,即使是一道簡單的題目,一個簡單的知識點,學生在做錯之后沒有進行復習,同樣會再犯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錯題集,方法之一就是要學會“溫故而知新”。
舉一反三的教學思想一直是數學教學所提倡和推崇的方法。數學是一門通匯貫通,邏輯性強的學科,每個知識點之間相互聯系的特點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教師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很多學生在做錯題目時,往往是抱著反正我不會,課上聽老師講答案,然后照抄的心理,即使是將錯題整理后,也仍舊不懂原因。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信息,找出等量關系,將復雜的題目簡單化,并將題目聯系到已知的知識點中,幫助理解。
例如,計算6666×302+3333×396,學生拿到這道題目,如果按照死板方法,直接算乘法,那么不僅過程繁瑣,而且計算很容易出錯。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乘法分配率,先將算式轉化成3333×2×302+3333×396=3333×(2×302+396)=3333×1000=3333000,通過聯系以往知識,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將題目簡單化,學生更樂于接受也更容易理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它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習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或有意識有目的或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階段,學生數學思維水平不夠,易犯錯的特點要求平時要做好錯題集的記錄。而小學生的定性不夠,做事很難堅持,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甚至要求學生堅持養成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整理的錯題集做到一禮拜一小結,一個月一大結,學期結束后整體回顧。具體做法是:每個禮拜結束,翻閱錯題集,重新思考一遍,完全掌握,打√,還有疑問打?,完全不懂就畫×。接著,教師每個禮拜組織一個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解決不了,教師再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同學的帶動下,久而久之就能夠堅持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也達到了培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階段讓學生學會整理錯題集,并如何高效的利用糾錯本顯得尤為重要。錯題集的整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難點,盲點,能夠對這些難以消化的或容易出錯的題目反復學習,進而掃清數學學習中的障礙,進一步提升數學學習力,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