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宇
(福建廈門市集美區灌南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國國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能力培養——胎教、早教等的蓬勃發展。正因如此,在傳統觀念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提問方式已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因此,為了能夠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課堂上,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以下五個意義:
1.1 在課堂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能夠得出這樣的規律:數學教師的問題已經有一定的風格。這很容易使學生感到厭倦。而由學生來進行提問,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答,這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教師的興趣——學生的問題范圍廣。
1.2 在一個班集體里,總會有差生和優等生。若在課堂上,數學教師能夠開展學生提問的教學模式,那么學生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差生都會有所成長——學生會根據自己自身的條件來進行提問,激勵著自己進步。
1.3 在良好的學習氛圍里,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帶來動力。因此,在數學課堂上,如果學生能夠自主地提問,那么這就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1.4 在交流中,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能夠變得更加友善、和諧。當學生提問時,教師需要把握機會——在解答的過程中,吸引學生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完善師生間關系的目的。
1.5 在提問時,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可以進行鍛煉,通過課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積極性,從而在課堂上主動進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盡管從前面來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學生提問的教學模式的優點有很多,但是并沒有很多學生愿意這么做。筆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把其原因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不敢提問。學生之所以不敢提問,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學生眼中,教師就是嚴格的代名詞。即學生、教師的相處方法就類似于貓見老鼠的境況。在這樣的思維下,學生是不敢提問的。二是,教師表現出的不情愿導致學生不敢提問。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教師都是未考慮到的。因此,教師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排斥的情緒,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是不敢提問的。
2.2 不想提問。在以往的觀念里,課堂上,一般都是教師對問題進行提出與解答,即教師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解答。因此,學生認為提問這一環節是教師的職責,是不需要參與的。這導致學生對主動提問失去了思考。
2.3 不會提問。在練習的過程中,只有遇到問題時,學生才會向教師、同學提問。而在一般情況下,學生都很難發現問題,這導致學生不去提問、不去進行更深入地思考。同時,這也會使得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停滯不前,同時,一旦發現問題,也不能夠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
3.1 讓學生敢提問。人們常說:嚴師出高徒。因此,教師往往是很嚴格的。但是人們還提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就說明: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生學得好,靠得更多的是學生自己。因此,教師沒有必要給學生一種很嚴肅的感覺。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其實可以用更加詼諧的語言來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會使得學生敢于提問。同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上課前,教師應該花更多的心思去備課,防止重難點的遺漏。教師沒有必要為了趕進度而忽略學生的學習情況。畢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學到知識。
3.2 讓學生想提問。為了使得學生有提問的想法,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自己的小組里,學生往往更有提問的傾向,而且學習得更加主動。同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地學習,既可以學習優秀學生的學習方法,又可以改正自己的缺點。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會更樂意提問。
3.3 讓學生會提問。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聽講,幫助學生提出更有意義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的預習工作,讓學生提前發現重難點。同時,在小組討論里,學生應該對要提的問題進行反復地思考,這有很多的益處——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提出更具深度的問題。
良好的學習氛圍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學生能夠主動提問、學會質疑,這就是良好學習氛圍的表現。在已有的觀念里,學生和教師都認為:提問是教師的職責與權利,學生是不需要參與的。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習慣,教師、學生的觀念都需要改變。教師可以做的是:指引學生發現問題,同時,鼓勵與支持學生的提問、質疑。學生要做的是: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
盡管小學數學難度并不大,但是教育者、受教育者都不能不重視小學教育。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學得東西很多,包括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等。而在數學課堂中,以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這能夠極大地利用課堂,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