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容 楊 慧
(湖南省綏寧縣長鋪民族小學 湖南 綏寧 422600)
何謂評語?顧名思義,應是對學生的客觀評價,即實事求是的寫出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情況,當然也就包括了他們的優點與不足。而寫評語,寫好評語,又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才能,更是一種藝術性的教學手段。可事實上許多的教師不能公正、理性化的寫好學生的評語,甚至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還有些教師為了省事,到電腦上下載了一些所謂的寄語,用于自己的學生身上,有些甚至是張冠李戴,讓人啼笑皆非。試想,這樣的寄語有用嗎?
近年來,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一些學校在評語的內容、形式和評判上作了不少探索。評語人性化、情感化多了。評語也不再叫評語,而稱為寄語。但是,部分學生的評語卻有報喜不報憂的傾向,有點“恭維化”的味道:放大優點,掩飾缺點,做足希望,似乎是這類評語的特征。我認為,這就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一是容易使學生產生驕傲的情緒;二是學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無從下手改正缺點;三是家長對文字游戲產生的捉摸不定的心理使他們實質上并不把我了孩子的真實的一面。也許也會有家長看出其中的一點門道:看優點減三分,看缺點加三分,看希望增三分,關鍵是看形容、限定詞的背后的含義,藏在“希望”后面敘述的缺點,因為“希望”就是缺點的化身或隱身。可是,在我們的鄉里學校的學生家長又有多少有這樣的素質呢?看到好的評語就沾沾自喜,甚至是目空一切;看到缺點就滿目怒容。雖然這只是以少部分人的思想,可是這不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嗎?
所以,對于我們學生給予恰當的鼓勵是應該的,但是如果誤把學生的評語“恭維化”也當作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接受,似乎不太妥當,有可能使人還產生誤解:即好像一講正面,就可以不顧及客觀事實這個基本面,就應當無原則的“恭維”;同時,以此為范例,似乎也是在鼓勵可以對不足之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排斥必要的指正和教育。
其實,學生的成長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并不可怕,也沒必要回避。就像我曾經接手的一個班級,有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別倔強,還愛欠作業,這是他的缺點;但他也有他的優點,上課和積極,反應快。對此我采取正反兩面加工,揚長避短,鼓勵與批評同用,使他表現越來越好。如果我當初只是一味地恭維,會有這么好的效果嗎?
因此,實事求是的評語,是一種正視的態度。評語中有肯定、指正、有希望,才是一種正視的態度。當年,馬克思在特里爾中學畢業時,老師在評語中寫道:“操語、德語、和歷史課程成績優秀,數學及格,只是在法語方面不夠用心,在物理方面的知識是中等。”老師在對馬克思作出整體高度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也許我們的國情是我們的觀念上有差異,在學生評語上的走向也不盡相同,但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學生應該是一樣的。比如有一個學生活潑、熱情、開朗、上進,但是有一個毛病是易受別人的影響,不善于自制,我們應該給予他一個客觀、公正的評語嗎?當然是優與缺的正確結合,體現出“教育的藝術”。
現在都說現在的孩子缺少磨煉,像溫室里的花朵,要進行“挫折教育”,都說還是重不得,輕不得,時常發出感嘆:我們該怎辦?但是如果我們連實事求是的評價學生的勇氣都沒有,如果因為怕所謂的“傷害”而連對他們的缺點說一個善意的“不”都畏畏縮縮,我們的教育能談得上是一門藝術嗎?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會使他們從小對實事求是表現在漠然的態度,造成實事求是看問題的能力弱化,就像曾經的那一位13歲的大學生因為生活能力差而被迫肆學在家一樣。如果不是一味地恭維他的成績,拼命只顧朝這個方向發展,而是多多的指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這個缺點,也許結果會截然不同把。
教育的藝術,重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中肯、客觀,又入情入理。寫評語,也不例外。為了不再讓學生面對一成不變的評語模式,我上期采用了自評、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我發現孩子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對于自己和別人身上的優點與不足看得非常清楚,寫得也十分得中肯,讓我很是意外。所以,對于我們的小學生要以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為主,對他們的不足盡量用誘導口吻,注意遣詞的分寸,對不同性格的學生要有所顧及。同時我們作為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評語,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
我們學評語沒有顧忌,做到實事求是,還需要實事求是的社會風氣的依托,更需要家長具有實事求是的心態。讓我們從實事求是的書寫評語做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為社會形成實事求是的風氣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