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
(河南省泌陽縣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 泌陽 463700)
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為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培訓作為提升小學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的主要途徑。在近三年來實施培訓的過程中,發現培訓中還存在著以下問題,直接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1.1 培訓缺乏系統性。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學員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表示認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更專業的信息技術培訓。但培訓缺乏系統性。培訓教師所講內容,要么交叉重疊,要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利于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高。為此建議對培訓內容進行統一規劃,保證培訓的系統性與循序漸進性。如50個學時的培訓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內容以簡單為主。如手機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電子白板的使用,PPT的制作與演示等。第二階段內容突出實用。如怎樣從網絡獲取資源應用于教學等。第三階段內容以技能為主。如微課的設計與制作等。
1.2 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有研究表明,培訓內容與培訓效果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培訓內容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培訓效果[1]。通過反饋回來的信息看,培訓教師多是信息技術專業,內容與學科教學實際脫節,缺乏應用實例。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①理論性太強,內容深奧難懂。②所講內容,在實際教學中不實用。③所舉實例非本學科內容,借鑒意義不大。建議實施分層次培訓,按教師的信息技術應有能力劃分不同的層次,避免出現“吃不飽”與“消化不了”的現象。分學科培訓,參訓教師按學科劃分,分不同批次,開展更具學科特點的分類培訓。對于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講授如:“101教育PPT的使用”。在學員掌握了其使用方法后,即可自行解決。
1.3 培訓流于形式過場。教師是否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前提,獲取豐富易用的教學資源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通過深入實地訪談,發現參訓過的學員的教學水平與能力并沒有明顯提高。究其原因,信息技術培訓只注重結果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教師拿到培訓結業證書后,培訓就完全結束了。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后,并沒有將培訓內容應用于教學實踐,而在實際教學應用過程中遇到困難又無法獨自解決,指導教師缺乏后續的跟進與支持。建議應嚴肅培訓紀律,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如建立多元化評價,變結果性評價為形成性評價等,同時應做好后期的跟進指導工作。
2.1 打造信息技術培訓師團隊。總結上一段的培訓,無論從師資或是從硬件上來看,都無法滿足當前學員對培訓的需求。針對這種情況,應改變傳統的培訓思維,努力打造一支學科全面、業務精湛、責任心強的培訓師團隊。培訓師的篩選可先在城區師資較好的項目校進行,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逐步建立一支5-7人的培訓師團隊,作為種子培訓師,開展輻射、滾動式培訓,到2023年年底全縣小學教師應用信息化教學有能力全部達標。
2.2 探索培訓模式的創新。信息技術培訓實踐性強的特點,也決定了在有限的集中講座式培訓中,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建議開展講練結合的培訓模式,改變大規模的聽講座式培訓為講練結合的實踐性培訓。評價體系也應多元化,可采取學員的實踐操作作業由學員互評,增強他們互學互鑒的意識。應把學員的學習態度、努力程度等作為評價參數,納入評價體系。變結果性評價為形成性評價,利用問卷星等網絡工具反饋回來的信息,在培訓過程中不斷調整與改進考評策略。突出以問題為導向,用任務作驅動,以賽促訓提高培訓效果。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學員的合作與參與意識,建構學員的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意識。激勵學員深入學習探究,結合別人的成功實例,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信息化教學實踐課競賽等方式,提高學員的滿足感、獲得感,增強自信心,進而達到提高培訓效果的目的。
2.3 鞏固成果防止反彈。為鞏固培訓成果,應中訓后的跟進指導。可通過微信等通迅工具,及時為學員排憂解難。通過模范典型,為其他學員樹立榜樣。為鞏固培訓成果,鼓勵學員借助網絡,學習中國大學MOOC信息化應用課程。如《微課的設計與制作》、《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等,讓學員利用碎片化的學習鞏固培訓成果,提升小學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促進其專業發展。參與并督導學員所在校校本研修的開展,讓校本研修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需要面對的難題,提升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從理念上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并以《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為契機,以教師教學方法上的轉變為出發點,切實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