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婷
(廣西玉林市容縣容州鎮中心學校 廣西 容縣 537500)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面向21世紀,我國的中小學教育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開展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課堂是實施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主陣地,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各地致力于轉變教學模式,以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真正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特點,使得一線的教師敏銳地發現在數學課堂上進行“辯答式”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因此,小學數學“辯答式”課堂教學的研究應運而生。
小學數學“辯答式”課堂教學,它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為特征,由個人、小組或全班成員組成,在教師在引導和組織下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圍繞某一特定的數學問題進行辯論,各抒己見,以達到盡可能地開發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值,以及讓學生在辯論中相互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它體現一種互動、自主、開放、建構和合作的教學理念,核心在于促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張揚個性,主動表達,學會合作。[2]
小學數學知識內容難度適中,但涉及面廣包括“實踐與綜合應用”與“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可能性”四大領域,和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圖文并茂,符合小學生各年齡段心理發展特征,因此,許多內容學生都能看明白,每個問題的難點不是很多?!稗q答式”教學側重的是每個內容的疑難點,能在課堂的有限時間里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辯答的過程,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一過程就是素質化教學的過程。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分五大環節:復習導入——情景創設——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全課總結。“辯答式”課堂教學應體現“自學、自究、自能、自評”,其教學模式應:預習先行——情景導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鞏固拓展。重在“辯”,辯是對數學學習內容的深入閱讀與理解,是對數學問題解決的深刻思考;“答”,是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展示,是對學生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實踐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有理有據、觀點鮮明的辯答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的傾聽能力、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訓練,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也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小學數學課堂開展“辯答式”教學存在著以下的意義:
5.1 小學數學課堂開展“辯答式”教學,有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時發現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難以發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到底了解多少,掌握得如何,只是簡單地把當堂教學內容講解完畢;而通過“辯答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生在學習的疑難之處,并且針對課堂隨機生成信息,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答疑解惑,攻破難點。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以往的辯答教學時收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和概念,進行整理和加工,讓自己在備課中對每個知識點思考地更加周詳。[3]
5.2 小學數學課堂開展“辯答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鬃釉?“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在生活中,特別是在教學上,我們要鼓勵學生不唯師,不唯書,提出相互合作、相互討論,敢問敢說敢辯,在辯論中擦除思維的火花,誘發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5.3 小學數學課堂開展“辯答式”教學,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生為本”“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學習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由于它的學科內容組成和安排,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思維發展,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辯答式教學一改往日教師滿堂言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建了一個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平臺,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思考,激發興趣,挖掘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效能。
而教師在這個教學環境中起到了主導作用,課堂氛圍的形成以及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備課既要備內容,又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習,教師就是一根指揮棒,師生之間互相作用。
教師的主導地位還體現在實施該教學方式時對教師的要求上,該教學方式的實施:
(1)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精選辯點,難以適中,起到啟疑導思,激發學生興趣,備課要做到細致。
(2)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要做到合理引導,把握每一句話的表述,在語言上精煉簡潔、用詞準確。
(3)要求教師有寬廣的知識面,能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生產實際聯系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增加感性,利于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4)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基本功,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力,要靈活、機智,善于引導學生,善于把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