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紅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梧田第二中學 浙江 溫州 325000)
問題化實踐教學一個多學期了,從起點的千萬個不樂意到現(xiàn)今,我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起步時的排斥和擔憂是難免的:常態(tài)課下的文學作品細讀中,老師樂,因為經(jīng)過了老師“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fā)現(xiàn)”,引領了學生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和體會;學生樂,因為認識到“感覺和認識上的盲點”,又自主獨立地恍然大悟了“深刻的奧秘”,收獲了體驗和共鳴。那么文本細讀會不會在沒有了教師個性化引導和對話的問題化“導學案”的教學中迷失了方向,會不會在學生自主討論成“果”的學習模式中失落了“深刻”和“個性體驗”,怎樣在“教師少說話”的問題化課堂中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我遵循文學作品細讀的披文入情、領略“微言大義”的原則在低頭摸索一條全新的道路:
1.1 導學單設計的原則是“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每一道題目都是為了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存在的,可能是知識層面的,也可能是技能層面的,也可能是情感層面的,還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的。但須題次少而精,絕不是“題海戰(zhàn)略”,誤導學生只一味地做機械地操練,游離于文本之外做解題技巧的游戲。
問題應是能擊起層層漣漪的小石子,它一投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就把學生的關注、體驗、思維引向文學作品的多角度、不同層次的知識海洋。
1.2 題目設計的意圖貴在能引導學生細探文本。“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金圣嘆也說:“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跡,便算讀過一本書了。”語文教師要主動積極地擔負起引導文本細讀的責任,從語言環(huán)境中打撈起言語背后所深蘊的豐富內(nèi)涵。
1.3 這同時對編寫“導學單”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要有深厚的宏觀學養(yǎng),又要有解決微觀問題(細讀文句)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功夫,還要懂得預設和預感。既要能坐下來細讀走進文本內(nèi)部結構,揭示深層的、話語的藝術奧秘(不只在材料、背景、文學理論上做計較);又要能走出文本觀學生,認識他們真正的知識盲區(qū)(須要學什么)和學生興趣點(能學什么),以及學生學習的相應的知識技能基礎(怎樣學習)。
2.1 教師具體的行為任務首先就從做一個傾聽者開始。做一個會放手的傾聽者,相信學生的智慧,給他們智力成長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在爬過了一點山路后再看到心中的海。學生自己能說的絕不越俎代庖;學生一時不能解答的也要靜候機遇。
還要做一個有作為的傾聽者,記錄學生學生對文本信息的解讀,聽小組內(nèi)同學的討論,聽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組與組之間的思維碰撞;做好篩選,及時準備好須要的點拔、質(zhì)疑和點評。包括了用詞、組織句子、理解的角度和深度等諸多因素,做一個智慧的老師。
2.2 教師要適時地做一個引領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可能就出現(xiàn)了學生感覺和理解上的盲點,須要老師點拔指引,把思維引向縱深。例如:《五柳先生傳》的導學稿討論中請學生“細讀課文,摘錄描寫五柳先生的句子并從字里行間分析其形象,然后概括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五柳先生的形象。”學生找出了有深意的句子:“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卻只分析出了五柳先生與他人寫傳記的不同之處,到底表現(xiàn)了什么的不同竟一時無從思考了。于是要適時補充“古人重視門第出身,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貫,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古人又是重聲名的,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希圖能夠聲名不朽。”學生于是恍然大悟,這表現(xiàn)的是他的不隨俗流,淡泊名利,與以前學到的《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一樣脫俗不凡。
有時學生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表達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做一個平等的質(zhì)疑者,引發(fā)學生再思考、再探尋。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個性化的文本解讀必須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前提下的,避免過度的、斷章取義的言語發(fā)現(xiàn),矯正、引流學生個性化思維。
2.3 教師還要做學生文本細讀中個性化理解的擁護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既要喚醒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更要注重培養(yǎng)激勵這種思維的繼續(xù)前行,形成興趣,形成愛好。課堂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及時肯定學生文本解讀中細膩而審美的思維。學生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設身處地地走進人物內(nèi)心,獲得情感認知的體驗和共鳴,何其妙哉。教師要做及時地評價,可以是師評,可以是生評。
要善于捕捉學生文本解讀中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促進學生之間的心靈融合和合作探索。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生成,有所創(chuàng)新。精心呵護學生的“另一只眼睛”,透過文字看世界、觀心靈。
問題化教學實踐獲得了如上的幾點心得,覺得還是一條越走越明白亮堂的路,即使磕磕碰碰、歪歪扭扭。最高興的還是看到了學生在文本細讀中踴躍地發(fā)言、歡快地解說、針鋒相對地質(zhì)疑、自得的神情。他們的主動地體悟言語,快樂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維、個性休驗常常超越教師(我)個人的認識。雖只是某一處言語的發(fā)現(xiàn),卻是調(diào)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的真切感悟,是高度審美的精神體驗。這樣引得學生思維的火花潛滋暗長,雖是細流涓涓,卻能希冀它源遠流長。